浅述张謇的教育普及思想与实践 /杨文华141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浅述张謇的教育普及思想与实践 □ 杨文华 清末民初,存在着推行精英教育还是推行普及教育的争论。在这个浪潮中,张謇是推动教育普及的践行者。他以“父教育、母实业”为理念,用实业支持教育的发展,大胆变革教育方针。在他努力下,南通开始教育普及,成为中国最有活力的教育区域,有力地支撑起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第一城”。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到南通,就盛赞南通教育:“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成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张謇教育普及思想成因
1. 承受科举制度之殇 按照当时的规定,一个人家三代没有做过学官,或者没有进过学,那么他的子弟就不能随便去考,叫做“冷籍”。张謇就是这样的冷籍,若想读书应考,就要找有这种资格的人去“认保”。于是,他家与如皋张駧(子名镕)讲好价钱,改名张育才,认駧为祖。张謇考中秀才后,张駧父子开始百般敲诈,勒索巨款。从同治七年到十二年,张謇家受尽侮辱,乃至倾家荡产。 张謇个人不堪的经历,其实就是精英教育制度制约的缩影。张謇比其他科举出身的人,更懂得平民优秀子弟读书的艰辛,也更懂得农民子弟渴望公平读书的心境。 2. 目睹民愚国弱的无奈 张謇的平民出身,让他看到了更多社会底层的无奈。但是,当时的百姓在生存线上挣扎,生活悲苦,又因为没有文化,根本无力改变现状。国家的精英教育,放弃了大多数百姓。张謇以为,国家要发展,黎民要拯救,最重要的出路,不是购买坚船利炮,而是普及教育。 从国家层面看去,张謇认识到培养建设人才是改变国家命运、参与国际竞争的源泉。 张謇说:“夫世界今日之竞争,农工商之竞争也。农工商之竞争,学问之竞争。”欲雪国家之耻辱,“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 但科举的弊端显而易见。张謇说:“科举唯一的目的,是要消减人民的志气,压迫人民的活动,从小到老,从读书到做官,埋了头,捧了书,执了笔,只是为了赶考。”“从前中国人除了死读书的本职以外,没有发扬志气做实事的趋向。” 因此,张謇是科举路上的胜利者,但从来不是科举路上的保皇党。他在别人惊愕的目光下,毅然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并一生践行。 3. 感受教育思潮的发展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教育的思想开始萌芽。 晚清名臣张之洞提出洋务教育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林则徐、魏源等人,摸索救国救民思想,开始翻译西方著作。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鼓励国人学习西方思想以抵御西方入侵。 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他也主张教育改革,变科举,废八股,推进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梁启超则提出,教育为了开民智,培养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的新民。 张謇与这些人都有一定的交集,这样的思潮和行动,尽管还有很多的局限性,但无疑给张謇普及教育的思想提供了借鉴。
张謇普及教育思想践行路径
1. 独立前行,成就南通佳话 张謇的普及教育,有鲜明的行动路径。相比当时阎锡山他们先办大学但找不到生源不同,张謇将目光落在小学,落在师范。 张謇说:“小学是教育之母,而师范又是小学之母。”早在光绪二十八年的夏天,就定了兴学的次序,先定了师范和中小学的课程。 张謇写了《变法平议》,提出要培养有用的人才,就要多开学堂。但藩司吴重熹、训道徐树钧、监道胡延同反对。胡道称:“中国他事不如人,何至读书亦向人求法?” 张謇看到“官府既然怀疑阻难,不能贯彻主张,就决定自去办”。他想到纱厂方面五年来的公费没有动,连本息共有二万金,加上好友沈燮均等的赞助,便拟定了学制的奏略,选定了地址,广招教师和学生,兴办了中国第一个民立师范学堂。 张謇1905年制定《师范章程改订例言》,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张謇培养人才“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1913年,张謇对银行专修科师生演讲时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 张謇重视体育教育,积极主张筹建风雨操场,并开展团队体操训练,提高学生体质素养。 张謇开展课程改革,致力于办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其教育制度是先进的科学教育,其教育内容包括文、理、工、农各方面的现代知识。 张謇的通州师范,声名远扬,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办学理念,得到陶行知的认可。陶行知办晓庄师范的时候,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张謇办通州师范的经验。1946年6月14日,陶行知在他的演讲中还提到:“我搞生活教育,张謇是我第一个先生。” 2. 合理规划,播下希望种子 一位英国朋友李提摩太先生对张謇说:“中国非真能实行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张謇猝无以应,但坚定了他推动普及教育等事业的意志,写了《感言之设计》。在这篇文章里,张謇提出:“公共卫生,普及教育,则地方之事,但当为之提倡。” 随着大生公司的建立和盈利,张謇的教育普及之花,在南通大地盛开。 张謇踌躇满志,知行并进,努力实现“必无人不学”的普及教育。 张謇在《预计地方自治经费厘订地方税界限》写道:“通州于光绪二十七年即设初级师范学校,二十九年始设初等小学校,三十一年始设高等小学校,宣统元年始设中学校、女师范学校。以本年为断,凡已成之初等男女小学校七十处,男女高等小学校四处,师范三处,中学一处。如期教育普及,须更分区建设。按户籍人数,学部章程明定五年后,每二百户一初等小学,应增七百二十五处。即按舆图方里,每十六里一初等小学,应增四百十处。按毕业十不及一之升级,须高等小学十二处,初中等农工商业学校各一处。” 在近三十年的艰辛努力下,张謇在南通地区普及了教育。 为了办好学校,张謇东渡日本,察看多个学校,“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学校形式不请观大者,请观小者;教科书不请观新者,请观旧者;学风不请询都城者,请询市町者;经验不请询已完全时者,请询未完全时者……”后来,张謇在南通推广十六方里办一所小学。这样的规划,与近代教育一致。 张謇在当时的南通县,从小学到师范,从专科学校到大学,形成了完善的地方教育体系。 当时的南通县的“学校之多,设备之完全,人民智识之增进,远非他处所能及。”影响力传到了上海、南京等地。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示范。因此,全国各地大批学子前来求学。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为南通的现代化,为复兴中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张謇儿子张孝若在《张謇传记》中评价道:“那里边许多设计的事业,后来十多年经营的结果,非但完全办到,并且还多做了好几件,范围也扩大了许多。” 3. 人尽其才,绘谱地方华章 张謇的教育普及“次第有序”:“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教育事业当中,更需要培养各行各业人才,实现其价值。 积极引进人才是张謇办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辛亥革命前夕,张謇在中央教育会上说:“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然非有观察世界之眼光,则救亡图强之教育政策无自而出。”张謇在改革教育方针上,培养人才中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张謇在日本访问,了解那一年的春天,日本发生了一件教科书之狱。许多和这案件相关的校长、教授因获罪而停职在家。张謇就访求这种人才,邀请了好多位到通州各学校担任教师。这些人才,为南通的教育注入了活力。 分门别类建校育人才是张謇办学的又一个重要理念。 在推进小学和师范学校之后,张謇“又接续在师范内附设了社会应用职业的农、工、测量、蚕桑各科,毕业以后,都有出路”。等到后来,社会进一步需要高等学识技术,张謇开始创办各种专科类学校。 按需办学也是张謇办学的重要理念。 南通是棉产地,为了研究如何种植,预防驱除虫害,专门设立了农学专科;地方上的医院、工厂需要医生,就设立了医学专科;南通大生纱厂建成以后,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就成立了纺织专科……这些就是南通大学的前身。正如张孝若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描述的那样:“非但可以供南通实业的需要,并且走到各县各省,都能独当一面。”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海门市历史学会会员,工作单位:海门市常乐小学)
文章分类:
说论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