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工人家庭的百年大生情结/黄建栋179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一户工人家庭的百年大生情结 ——央视《张謇》摄制组采访翟秀玲女士纪实 □ 黄建栋 去年9月中旬,我和爱人翟秀玲在福建厦门旅游,接到海门宣传部一位同志的电话,告诉我央视《张謇》纪实片摄制组已经到海门,他们准备与翟秀玲联系采访拍摄事宜。不一会儿我们就接到央视《张謇》摄制组助理导演侯宇澄电话:“我们摄制组已经到海门,总编导是夏骏,从网上看到你写的张謇纪念馆开馆一周年征文《大生三厂和我家三代人的故事》和你收藏的老照片,我们摄制组准备到你家拍摄,你们什么时候回海门?我们过来。”我们告诉侯助理,两天后到家,双方约定了需准备材料和拍摄时间。 9月22日下午2点,海门宣传部一位干部与《张謇》摄制组的同志如期来到我家。这个小组的负责人是《张謇》摄制组何苗,他是一位资深纪录片编导,光头、体壮、话语精到、声音浑厚,参加过《川魂》《长江》等大型电视系列片的拍摄,经验丰富。摄制组来了十几个人,一下子把我家挤得满满的,何编导向我们介绍:“知名南通籍导演夏骏出任《张謇》总编导,昨天开机仪式在张謇先生创办的颐生酒厂举行。今天我们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到张謇职业技术学校拍摄,我们这组到你家,下午拍好后我们再一起到大生三厂进行实景拍摄。 何、侯两位编导先看了我家保存的前辈与大生三厂有关老照片和在报刊发表的家庭人员与三厂史料文章,我告诉他们:“我是海门张謇研究会会员,多年前就收集了岳父家的这些有关三厂的历史照片。”他们说:”能够保存下来不容易,我们之前就仔细研究了翟秀玲的文章,今天拍摄的这一段就是要通过一个家庭历史,真实反映张謇办的大生纺织厂对海门普通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影响,及这个家庭近100年来的变化,翟的这篇文章就是反映这一主题。”接着两位编导对拍摄的每一个步骤、场景、音响、采访对话、摄像站位等一一进行布置。这样,经过简短的准备,按照要求,摄像、音响跟进,开始了拍摄,画面推出: 翟秀玲从房间电视柜的抽屉里,把记录家庭的相册拿出了,缓缓的走到客厅,走到桌子边,把相册一页一页打开,对着摄像机讲述翟家与张謇创办的大生三厂的故事,她先拿出两张奶奶、爷爷的照片开始讲述: “先从我奶奶陈福来(1889—1970)的名字说起,她用的这个名字并不是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1922年为了免去繁琐的进厂手续,尽快到大生三厂上班,用了别人的名字顶替的。爷爷和奶奶祖籍山东,爷爷翟汉成(1889—1925)于1921年带着7岁的儿子逃荒,来到海门谋生,第二年奶奶坐着她父亲推着的独轮小车,心急火燎地来找丈夫和儿子,他们在三厂相聚,并在这个人生的第二故乡安家落户,延续后代。奶奶陈福来先是在大生三厂做技术要求不高的拣花工,后到织布车间学习织布,就这样做工赚钱养活全家。几年后,工厂对技术要求更高,奶奶因无法掌握先进技术,于1929年离开了她的工厂,她是大生三厂的第一代纺织工人。” 接着翟秀玲拿出了1940年父母亲的结婚照,一边指着照片一边讲述母亲进厂的往事:“这张是父母的结婚照,父亲翟金铎,母亲名叫刘凤清(1921—2010),1929年她进大生三厂,在纺织车间做童工,可以说是大生三厂第二代纺织工人。她一进车间就跟带班师傅学接细纱头,小小年纪,个子还不如机器高,垫一张小凳子上机操作。她每天要上8至10个小时的班。她跟我们子女说,活虽然累,但可以赚钱贴补家用,几年后技术熟练,工资提高了,比在田里做好多了。在她的带动下,母亲的两个妹妹也去了大生三厂当工人。先进的纺织技术,工厂车间的集体生活熏陶着姊妹三人和厂里的工人们,她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同时家里的收入也好了许多。” 讲述时因为紧张,话语不很流畅,何苗编导不时鼓励:“放松一点,就像平时说话。”于是翟秀玲拿出保存近70年的母亲的工会证:“这是1950年南通第三棉纺织厂发放的。上方印着红字: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有江苏省总工会会员证编 号,下边是:姓名刘凤清,性别女,职业纺织工人,出生日期1921年8月,入会日期1950年1月28日,发证单位是:中国纺织工会南通市南通第三棉纺织厂委员会。1949年1月海门解放,工人翻身当家作主,母亲加入工会,发到这张工会证,她苦练操作技术,当选为班组长。1971年她光荣退休。她一生在纺纱机旁工作了42年,解放后在通棉三厂工作了21年。” 站在一边摄像的助理导演侯宇澄看上去还不到30岁,可能因为摄像的缘故,帽檐一直向后,他不时使眼神,鼓励几句:“不错、很好。” 于是翟秀玲讲起大生三厂第三代工人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我1992年通棉三厂一织布机车间4组被评为先进后在车间合影。我们家庭六个子女,其中有三个进了三厂,我们都是1979年进厂的,我和小阿哥是知青上调进厂,弟弟是进厂后选派进南通纺织学校学习后回工厂的,我们一家人有3人同时进了三厂是一个欢欣鼓舞值得庆贺的大事。那天家里烧了一桌菜,庆祝一番,母亲给我们讲起了大生三厂的历史,她说你们都是听着大生三厂的波螺(汽笛)长大的,工厂培养了我们工人严谨团结的优良传统。你们以后到了工厂上班,第一点要记住的就是遵章守纪、学好技术。我进厂分配在织布车间,按照母亲的嘱咐勤学苦练,几年后我也成为织布车间的技术标兵,弟弟南通纺校毕业后回三厂担任了车间主任。我们家在大生三厂第四代工人是我侄女,上世纪90年代她也到通棉三厂当了纺织工人。” “十五年前的2003年,通棉三厂改制,更名华润大生。数千职工含着热泪离开了他们心爱的工厂。我们这批老职工有的退休,工人们有的改行,有的自谋出路,她们正年富力壮,操作技能精湛。此时,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叠石桥正在发育壮大,为给这个宏大市场提供棉纱、布料,一批中小型纺织工厂孕育而生,这些企业把眼光集中在这些下岗的技术员、优秀纺织女工上,据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原通棉三厂的管理人员、工程师、技工成为叠石桥家纺市场的技术中坚力量,我弟弟也也去叠石桥的民营纺织厂担任厂长,像我侄女那一代年轻的、知识型女工,不少投入电商,从事网上销售,不少优质品牌从他们手中走向世界,他们在中国家纺产品集散地默默奉献,用质量缔造幸福海门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我想,这就是张謇当年创办实业打下的基础产生的巨大魔力,也是张謇希望看到的国富民强的改革变化,这就是我家四代人在大生三厂工作的故事。” 在我家拍摄完毕后,我们与摄制组驱车来到三厂。何苗编导把拍摄地点选在钟楼向北的厂区大道和那幢1920年建造的张謇办公楼,他对翟秀玲说:”这个工厂是你前辈及你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有深厚的感情,等一会你从钟楼前过来,沿着厂区的绿荫大道由远而近,一边走,一边深情的看着你工作多年的车间,我们用镜头记录你的行迹,配上画外音。” 翟秀玲按照编导的要求,走过熟悉的厂区,走近钟楼,不由想起几个月前,她们一织布机车间丙班老职工在工厂聚会的那一幕场景:我们耳边仿佛响起那百年钟楼洪亮的钟声,我们与张謇创立的百年建筑合影留念,我们走进厂区,走进车间,耳边仿佛响起隆隆的布机声,这里的每一个车间都是我们熟悉的,这里一草一木对我们来说都倍感亲切的,虽然现在已经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已经没有当年工人们来来往往的喧闹,但置身于熟悉的场景是那样亲切。我们有的相互述说往事,有的回忆过去的难忘岁月……老职工们在这里自由自在的走一走,看一看,心情舒畅,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之后,摄制组来到张謇当年办公的老楼,这里保存着当年砌的壁炉,古朴典雅,雕刻的花纹栩栩如生,走廊的地下铺着花瓣状的地砖,深蓝白色相间,美丽大方,据说是一百年前张謇从德国运来的,此时,摄制组遥控无人机在厂区上空飞翔,俯瞰厂区的钟楼、车间、办公楼,镜头之下,百年大生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尽收眼底。 《张謇》摄制组那天下午的拍摄,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张謇创办的大生三厂高高的钟楼下,在百年老楼的走廊里,走过来一位退休纺织女工,身穿绛紫色的连衣裙,肩上斜跨一个黑色的皮包,缓缓向我们信步走来,她依依不舍流连忘返,她代表着几代大生工人思念,背景是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厂房,几架摄像机从不同角度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之后,在老楼前的草坪上,在这个张謇与无数先驱走过的院落,何苗编导与翟秀玲静静的坐下,又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采访。 当年张謇为纱厂取名“大生”,他曾解释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灵涂炭的中国大地,大生三厂的确给海门百姓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100年来,大生三厂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那次采访结束,我们互留了微信、邮箱。摄制组小侯到北京后问:“上次翟秀玲说,她弟弟翟玉樑从南通纺织中专毕业后在通棉三厂当了车间主任,有没有他的工作照?最好是在车间机械旁的。”我们果然找到了几张,有1994年翟玉樑任通棉三厂一分厂筒摇工段技术员,与村田安装技朮人员现场机械边按装操作的照片,有在安装过程中总厂设备厂长进车间检查工作进度的照片,照片发过去后侯助理回复:“很好,有这些照片,你们几代人在大生三厂的故事更加完整了。《张謇》大型纪实片大约2018年5月份播出,到时候你们一定要观看。”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
文章分类:
情系先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