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张謇发表在申报上的《变法平议》/ 沈   飚

569
作者: 沈   飚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发表在申报上的《变法平议》

□ 沈   飚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430日在沪创刊。19495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报纸。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8年,历经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同时期其他报纸难以企及的。《申报》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我手上保存的这份大清光绪三十七年(1901年)三月二十七日的《申报》,长约2625px,宽737.5px,单面印刷,纸质泛黄,略有破损。上面就刊登了张謇那篇著名的文章—《变法平议》,洋洋洒洒,两万余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张謇关于变革的政治主张。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为终,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正如张謇之子张孝若所说,他父亲“看了当时宫廷的纷乱,亲贵的昏聩,内政处处腐败,外交断送权利,越看越痛心,觉得非变法不可。”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打出“变法”的旗号,以取悦列强,欺骗世人,决定推行新政,向各地督抚征求意见。两江总督刘坤一特请张謇、沈曾植、汤寿潜就“变通政治”事宜“各为条议”呈张之洞参考。张謇闻讯颇受鼓舞,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应命写成了《变法平议》,张之洞则综合各议写成《变通政治人才为先谨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

《变法平议》通篇读去,可以感觉到张謇主张渐进式变法,和康有为、梁启超力推的激进式变政保持距离,而态度又颇温和,不像康梁的百日维新激荡着昂奋的气魄。他“主张在不流血不纷争的状态下,循序改进”,“宁可慢一点,只求有成效”,与其“意行百里而阻于五十”,不如“日行二三十里者不至于阻而犹可达也”。张謇在《变法平议》中首先对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论述,认为:“法久则弊,弊则变亦变,不变亦变”。其变法的内容共有42条。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类,并提出分三个阶段逐步施行。如在“凡户部之事十二”中,他建议集公司而兴农业,聚众力经营山野之旷地,江海之荒滩,“毋许有不林之山,不谷不牧之地。庶地无旷土,野无游民,国收其大效矣。”在“凡礼部之事八”中,他建议普兴学校,酌变科举,放眼东西各国,学校如林,故此疾呼“国待人而治,人待学而成。必无人不学,而后又可用之人。必不学不专,而后有可用之学。”……其它比较核心的主张还有:银行用钞票,国家应作预计(预算);改税目、行盐法、定折漕、“普及学校”、“酌变科举”等;主张工商业、公司、银行、矿山等都“当定章程”;借鉴外国法律,参照中国的“禁令风俗”,修行民法和经济法等。其中最突出之处是中央设议政院、改设外务、府县设议院的建议。张謇反复强调这是变法的第一要事,并置之全文之首,而张之洞上呈的奏折中却将其删除,只字未提。

张謇这些在当时颇为启智的变革理念,是他此前地方自治实践过程中第一次代表新兴的阶层,公然呼吁参与政治。归乡度岁的他,抱定“以实业和教育迭相为用之思”,着力从经济入手,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教育、慈善,将通海二地当成变革的试验田,以期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实践证明,张謇无疑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使得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区域发展的典型。

因此张謇的《变法平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亲身实践后,逐渐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些可行之法,并不是纸上谈兵,无的放矢。他冀望朝廷能够采纳并推广之,反映了张謇迫切渴望政局稳定,同时希望为自己正在实践地方自治的南通寻求一个法理上的可靠保障。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