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致“伯平世兄”函释/墨缘真人146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致“伯平世兄”函释 墨缘真人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5年9月20日“中国近现代书画(四)”专场共上拍736件作品,其中第1221-1294号拍品为一个小主题,定名为“淮勇柔翰”。其中第1225号为张謇致“伯平世兄”函,以¥13800元成交,此函系《张謇全集》所未收者。
先为释读如下: 世兄志愿甚宏,而著手不从近处,有速效之心,恐非胜算。菊生处姑一说,有何不可。总觉凡人处一事,须是拼得耐力,乃能有成果耳。项羽不及汉高,所谓沐猴而冠耳。《修学篇》中《斯格的传》,曷一观之。伯平世兄安善。謇顿首。 这是一封励志劝进的短札。 文字似乎并不难懂,但其中提及之“《修学篇》中《斯格的传》”得来却殊为不易,更有“伯平世兄”的考订,着实费了笔者一番工夫。特草为斯文,以尽窥个中端倪。 函中所及“菊生”,为张元济(1867- 1959),其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末进士,尝任总理衙门章京。1902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菊生处姑一说,有何不可”一句,因无对应史料,权且搁置不提。
《斯格的传》钩沉
先说所谓“《修学篇》中《斯格的传》”。 因“修学篇”三字毫无特色,搜索爬梳,颇为艰难。转而求之“《斯格的传》”,竟一无所获。继则考虑到“斯格的”可能是外国人的音译,《修学篇》便有可能是翻译作品,重新百度“修学篇+译”, “蒋方震所译《修学篇》”字样赫然呈现。 《修学篇》原著者为日本·饭田规矩三,蒋方震(字百里)译,上海广智书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印行。单行本不易得,辗转找到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新版《蒋百里全集》,在《第七卷·译述》中果然有《修学篇》。 那么《斯格的传》是否就在此《修学篇》中? 先看目录,分十章,依次为:绪论、校外修学、目的、普通学、择书、读书、质疑、求时、有恒、括论。觉得有希望,因为张謇信中有“拼得耐力”一说,估计应该在“有恒”一章中。然而查遍《有恒》,并不见踪影。还好,全书文字不多,共52页。干脆从头读起。就这样,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八章《求时》之“译者案”下找到全文: 斯格的者,苏格兰人也,尝为状师之书记,习为贱事,劳甚,而不废读书也。其为人勤苦而好学,为书记时,抄一叶得三便士,尝昼夜写百二十叶,得三十先令以买书,盖勤勉之性质,自习惯养成之也。 斯格的中年以后尝言曰“人以就寻常职业为耻者,此大谬也。本无可耻,而每日费时以从事于实业,且足进其学于最上乘”。故其为书吏也,日间则办理文书印契事,而著作业皆于朝时为之。洛加的尝称之日“虽驰骋艺苑,纷乱无已,而其职务仍不废,盖从事于俗务废其半,从事于文艺得其半也”。 斯格的之学,为定限而不衍时,故事虽极忙迫,处之则优优乎若有余暇也。每朝五时起,理发整衣;六时据案读书,书籍分列,环绕其中,顺序而不乱;九时以后,理庶务,井然有条不紊也,可以为法矣。夫斯格的特以诗文名于世耳,亦必有坚定恒久之力以持之,而况其进乎此哉! 此传文字精简,余味绵长,颇可一读。更读其“译者案”一节,可知《斯格的传》并非《修学篇》原著中文字,实为蒋方震译录另一日本学者所译某英人著作《自助论》中篇什: “译者案:日本先哲中村先生,大儒也,译《自助论》。《自助论》者,英儒斯迈尔所著,历叙名人之苦学苦行以励人。人读其书,犹凛乎其有生气焉。今摘录其第四篇序及篇中各故迹,读者可以兴矣。”
“伯平世兄”细考
张謇此函所致者“伯平世兄”究属何人? 查《张謇社交者名字号索引》得三人:胡礽泰、金邦平、唐才常。笔者初以为是金邦平。 金邦平(1881-1946),字伯平,安徽黟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二十八年(1902)毕业回国,任翰林院检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文案,次年任北洋常备军督练处参议。后历任宪政编查馆谘议官、1906年任天津自治局督理,后任资政院秘书长。民国成立后,1912年任中国银行筹办处总办。1914年充政事堂参议,次年三月改任农商部次长,八月兼全国水利局副总裁,1916年4月任北洋政府农商部总长,2个月后即去职。1927年辞职在天津英租界居住,其间主要致力于实业活动,曾任天津启新洋灰公司经理。1931年任上海启新洋灰公司经理,1938年任耀华学校校长。 据金邦平生平,结合《修学篇》中文版发行时间,笔者更试订其致函时间为1902年或略后,似乎并无什么疑点。 但是,当笔者随意翻看函件所现之拍卖会“淮勇柔翰”主题下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此“伯平”并非彼“伯平”。该主题下作品以“礼卿”上款为主,更有“伯平”上款者数件,系出一家。其中郑孝胥光绪庚寅(1890)赠“伯平”隶书四屏,足以证明此伯平非金邦平。查看该主题下第一件,即第1221号拍品后发现,说明文字中有“严伯平正是严礼卿之子”字样。如此“伯平”实为“礼卿”之子。 礼卿者,张謇好友严家让,略以述之。严家让(1838-?),字鸣谦,号礼卿,安徽含山人。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与张謇曾同为庆军幕僚,二人友谊深厚。离开军营后,张謇与之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张謇日记》中记载二人交往多达四、五十次。旧以“世兄”称世交之晚辈,张謇函中之“世兄”称谓,自然也落到了实处。 而“伯平世兄”之生平,则颇不易考。
先看拍卖会第1223号拍品“吴保初(晚号瘿公)致严伯平”函: 先生实业家也,一变而为教育家,再变而为政治家、思想家矣。惟支那独惠政治家太多,故官乱于上,名乱于下,脂膏竭于□□,肝脑涂于原野。横流益急,来日大难。不知所谓实业家、教育家,将于何处讨生活耳。 吴保初函中言及严伯平从“实业家”到“教育家”“政治家”甚至“思想家”,身份一变再变。 正与张謇函中规劝之语相应,所谓“世兄志愿甚宏,而著手不从近处,有速效之心,恐非胜算。” 为了尽可能寻找四个“家”所对应的史实,笔者尝试先百度“严伯平”,小有收获,在一篇博文《土木工程师严宏桂》中找到一段文字: 严谦德《先父严宏桂事略》一文中,略知严氏家族概况。严为安徽含山人,1890年生于北京,是年为清光绪十六年。其时,严的祖父在国史馆任纂修,其父严伯平入京侍奉。后数年,祖父调任湖南沅洲知府,几个月后在任上逝去。曾做过仪征县盐官和财政局长的严伯平,有男严君培、严宏桂。 文中所谓做“盐官”似乎不算实业家,约与政治家沾边,那么其他几“家”呢?必须先找到严伯平的大号。 重新查找“严家让”,看有无其子的相关信息。 终在《清代朱卷集成(44)》之“严家让”条下,获“子道治,幼读”五字。知其名为“道治”后,转查“严道治”,信息多了些:在《张朋园合集 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一书《附录:各省谘议局议员名录》中得其“当选前职衔”为“分省补用盐大使”;《含山县志》载其与人创立“慈善会”。其中讯息,与“政治家”、“思想家”者庶几相当。 更查《张謇全集》,得两处记载: 一是《张謇日记》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六日载:“得严伯平讯”; 一是张謇《垦牧手牒》中致“知源、玉昆”函中述及“严伯平去专司牧事,可先在公司宅住。《农政全书》、《农学丛书》中畜牧类可交检看。伯平尚肯用心。” 在张謇垦牧公司就职,该是“实业家”身份。至此,惟“教育家”者事迹失考。综合相关信息,整理得严伯平简介如下: 严治道,字伯平,出生于同治年间,安徽和州含山县人。张謇好友严家让(礼卿)之子。绅士。工书。曾在张謇创办之通海垦牧公司专司牧事。后任江苏扬州仪征县盐官。宣统元年(1909),以分省补用盐大使当选安徽省谘议局议员。民国10年(1921),与庆承文(1874-1940)在含城小东门创立“慈善会”。
“致函时间”初定
函中落款没有时间,文中所谓“菊生处姑一说”又不可考。惟从《斯格的传》的中文版发行时间可推知在1902年或稍后。 从张謇落款的字迹看,可知不晚于1912年。其中跨度长达十年,考证似乎已无从下手。 不过,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不可忽视,那就是用笺。 此笺印有“达摩坐蕉”图。笔者搜检昔曾经眼之此种信笺所书张謇函,共得六七件,遂约可定其时间阶段。试拈其中数件以为说明: 1. 致赵凤昌“损答荷关爱甚至”函。据《张謇全集》考订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四日(1901.8.27)”。 2. 嘱林兰孙“即划洋银一千元交刘贯记”条。据《张謇全集》考订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七日(1899. 11. 19)”。 3. 致赵凤昌“仲弢与叔蕴议合否”函。据《张謇全集》考订时间为“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二十八日(1903.4.25)”
4. 致刘聚卿“示及,折六扣、银票一纸并收”函。据附言“拟为叔兄筹画捐升事”,查《张謇日记》可知当在1901年。 综观此种笺纸函,可知使用时间大约从1899年至1903年,为张謇大生纱厂创办初期所用笺。 在此时间段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通海垦牧公司创办,上文中提及之严治道“专司牧事”函,据内容推断,约作于1902年,也就是严治道1902年就职垦牧公司。 因此,张謇此“伯平世兄”函,应该是对严伯平在垦牧公司一段时间的表现不甚满意,而特意书面叮嘱规勉者。综合考虑,此函所致时间初定于1902-1903年间。 (作者系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海门市历史学会会员) 上一篇2016年
下一篇张謇的一副“诵联”/赵鹏
文章分类:
史料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