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棉铁主义”与杨度的“金铁主义”/黄 波276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的“棉铁主义”与杨度的“金铁主义” □ 黄 波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从此中国饱受欺凌,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于是“爱国”成为时代的主题,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思索或实践救国与强国之路。张謇与杨度就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人物,他们分别提出了“棉铁主义”与“金铁主义”,产生了较大影响。两个“主义”一字之差,究竟有何关联?目前学术界似乎还没有文章对这两种思想作过比较,本文试做一点粗浅的研究。 一、“棉铁主义”与“金铁主义”的出处 张謇(1853~192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这位“新科状元”深受刺激,他毅然弃官经商,在家乡南通践行自己实业救国的理想,形成了以大生纱厂为中心的集团体系。张謇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认知和办厂的实际经验,提出了他的“棉铁主义”。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开幕词上,张謇首次提出棉铁主义工业化的主张。1913年和1915年,他又先后指出:“謇对于实业上抱持一种主义,谓为棉铁主义。”1“在棉铁,而棉尤宜先。”2 杨度(1875~1930年),是清末民初声名显赫又颇多争议的政治人物。从1905年起到1917年,杨度醉心于君宪救国,曾参与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活动。1906年9月,清政府被迫发布预备“仿行立宪”的诏书后,杨度于这年12月创办《中国新报》,鼓吹改良主义,连续刊载自己撰写的《金铁主义说》长文,创造了“金铁主义”这个新名词。他在文中说:“所谓金者,黄金也,即金钱,即经济,欲以此来求得人民的生活富裕。铁者,即黑铁,即铁炮,即军事,欲以此来求得国家的力量强大。” 二、“棉铁主义”与“金铁主义”的设想路径 张謇认为,实业的核心是工业,工业的要害在棉铁。所谓“棉铁主义”,就是以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为起点和重心,逐步建立和发展各个工业部门及其农商部门,全面发展经济振兴实业,形成一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推进中国早期近代化。 对这一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张謇的具体设想是:“集一银公司,以棉铁为主要,以类之棉之稻、麦,类之铁之煤为从要,其他如水利、如电、如铁路、如汽车等为次要。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即以金融业为龙头,优先发展棉铁业,同时大力带动相关农业与工业种类,形成一个点线面三者结合,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3。 杨度自己对“金铁主义”是这么解释的:“欲以中国为金国,为铁国。变言之,即为经济国、军事国,合为经济战争国”。他所谓金铁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把中国改造成为一个能与资本主义列强角逐于世界的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他说:“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立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之说,……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他认为列强掠夺中国,把中国的土地财富视为己有,理由只有一条,就是强大的军事。 他用“金铁主义”这个词来概括他的“世界的国家主义”即“经济的军国主义”的主张,对内发展经济,使人民富裕起来;对外发展军事,使国家强大起来。主张由拥有自由的人民组成政党,产生国会,监督政府,富民强国。他的结论是“有政党以开国会,则政治革命之事以成”,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君主、国会、责任内阁三位一体的制度。 三、“棉铁主义”与“金铁主义”的异同 张謇与杨度有不少共同点,两人都由传统士大夫经历了重大转型,都是爱国主义者,都是清末立宪派的代表人物。 两人分别提出的“棉铁主义”和“金铁主义”,都是为抵御外强入侵,挽救民族危机,振兴国家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棉铁主义”所表达的强烈要求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和“金铁主义”探索的中国资本主义模式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謇的“棉铁主义”,主要是一种经济理论,目的是振兴民族实业。“棉铁主义”所关心的,是如何立足自我,减少原棉、矿产资源为洋人所用,控制利源外溢,打破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操纵4。张謇把工业化作为御侮的突破口,触及到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模式。 杨度的“金铁主义”,明显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他的立宪思想,实际上就是以英国等资本主义强国为模式的现代资本主义,既包含经济思想,又包含军事思想。他痛恨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主义掠夺,痛恨清政府专制腐败,出卖民族权益,他认为实行他的“金铁主义”,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再加上主观努力,中国不但不会“劣败”,而且可在世界列强的角逐中取得“优胜”。“棉铁主义”与“金铁主义”虽都包含一个“铁”字,含义不同,“棉铁主义”的“铁”指工业,“金铁主义”的“铁”指军事。 张謇提倡“棉铁主义”并身体力行,其“实业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辛亥革命以后又与时俱进,从拥护立宪转为支持共和,实现了一生最大的转变。杨度的“金铁主义”以开国会、建立责任政府为政治革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寄希望于社会精英人物能在政党范围内推动清政府的立宪活动。他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 (作者单位:海门张謇研究会)
参考文献: ①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④》第25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②李明勋、尤世玮:《张謇全集④》第33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③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④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第30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上一篇方志大家张季直/陈有清
文章分类:
说论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