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研究张謇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本刊编辑部

116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 研究张謇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 海门市张謇研究会高广丰会长南通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问
  • 本刊编辑部
  • 编者按  2015年12月18日,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长高广丰

        应邀到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社科之声》空中讲坛节目,全面

        介绍本会情况。该节目由南通市社科联和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合办。

        现将问答内容予以刊登。

  •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中午好,欢迎收听今天的《社科之声》空中讲坛节目!
  • 说起南通,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一山、一水、一人。一山,指的是狼山;一水,说的是濠河;而这一人,就是张謇。我们都知道张謇是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主张“实业救国”,为南通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张謇做了多方面的研究,而他的家乡海门,除了在常乐镇设立了张謇纪念馆,还专门成立了张謇研究会。
  • 今天我们的节目就邀请了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长兼《张謇研究》杂志主编高广丰先生给大家介绍张謇研究会的有关情况。
  • 高会长,请您介绍一下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取得的主要成绩。
  • 高广丰会长:我们研究会是海门市社科联下属的一个社科研究的社团组织。2003626日成立,至今已有十二年半的历史。应该说,作为一个县级的主要由老年同志组成的学术团体,这十二年半以来,我们是做出了一点成绩的。我想先用一组数字说明一下我们的情况。十二年半以来,我们正式出版著作9种,计350万字;被收入其他正式出版著作的,约计50万字;用准印证出版的著作或资料8种,计125万字;出版会刊《张謇研究》44期,计260万字;在各地正式或以准印证出版的报刊发表文章约计70万字。这样,共计发表有关张謇研究的文字约有855万字。
  • 我们研究会在进行张謇研究的同时,注意联系海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努力为之服务。也就是说,我们从来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努力将研究的成果,其中包括张謇的精神、张謇在早期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供给今人作为借鉴。比如“海纳百川,强毅力行”的海门精神,其中“强毅力行”就是从张謇的原话中提炼出来的。我们根据研究掌握的材料,在海门的张謇文化建设中,为市委、市政府出谋划策。我们参与了我市历届张謇文化艺术节(周)方案的策划和实施。20094由中国史学会、南京大学和海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海门举行,我们研究会作为策划者和承办单位,进行了将近三年时间的积极推动和艰苦筹备。这届国际研讨会是张謇研究走向国际化的历程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盛会,由几个单位共同在一个县级市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在张謇研究史上是第一次。尤其重要的是,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张謇研究回归故里的国际研讨会。这次会议的规模之大,参会国家和地区、参会学者及提交论文之多,接待工作的细致和周到,都是空前的。这次会议给国内外学者留下了海门这座城市的美好形象。由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等50多家媒体的报道,极大地提高了海门的知名度。
  • 今年11月初,由上海东华大学和南通张謇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我们研究会有四位同志参加,提交的论文占会议收到论文总数的65%(与上届持平),我本人应邀担任学术点评人。在八方圆桌会议上,我代表海门在会上介绍了海门张謇研究和张謇文化建设的情况。所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研究会在张謇研究界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地位。
  • 2006年,当时的市委书记曹斌同志说过:“张謇研究会功不可没!”也正因为如此,市领导对我们明确地说:“有困难,找市长!”当时担任市长的姜龙同志批示:“张謇研究很有意义。研究会的同志做了很多工作,应予支持鼓励。”
  • 今年年初,我们研究会被南通市认定为首批4A级社会组织。
  • 主持人:您能否进一步说说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在学术界的影响?
  • 高广丰会长:2013年,我们在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为本会年刊《张謇研究》题词:“学习张謇,建设海门。敬贺《张謇研究》创刊十年”。
  • 那时,我们曾经出过一本纪念文集,精选了《张謇研究》以往发表的论文。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教授在序言中评价这本文集说:“内容十分丰富,对今后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张謇研究工作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一批著名学者,如上海复旦大学沈渭滨教授、北京大学王晓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谢俊美教授等专程前来参加我们研究会纪念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 我们收到了几十位国内学者的来信,这些学者对我们研究会和刊物作了很高评价。
  • 例如,著名历史学家魏宏运教授勉励我们说:“《张謇研究》办得很有特色,成绩显著。发掘、弘扬文化,是当代人的重大使命,从事这一工作是有意义的。”
  • 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教授评价我们的刊物说:“这个刊物办得很有地方特色,若干文章发人深思,在其他刊物上看不到。”
  • 上海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说:“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和《张謇研究》杂志为了推进张謇的学术研究,弘扬张謇的爱国爱乡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非常感谢!”
  • 上海东华大学廖大伟教授说:“贵会享誉中外,建树甚多。”“建议着力打造和申请全国性专门研究会”,“《张謇研究》能否争取刊号以正式出版刊行?因基础已有,也有必要”“全国性和国际性会议建议继续举办”;他还表示,“本人极冀与贵会进一步加强联系,得到贵会的支持和帮助”。
  • 南京大学李玉教授说:“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弘扬张謇精神,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数年于兹,业绩宏丰,厥功至伟。该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令人称羡的成就,除了状元文化的滋养和张謇精神的激励外,与研究会同仁深厚的学术素养、高超的理论水平、开阔的办会视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该会所发行的《张謇研究》,编校认真,设计精良,图文并茂,已成为学术界认可的张謇研究专业刊物。
  • 中国社科院周见教授说:“我对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的工作表示敬意。作为一个市的研究会,在组织相关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应该说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
  • 中国社科院林刚教授说:“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和《张謇研究》杂志多年来认真负责、全心全意进行张謇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张氏有关史料的征集、研究和宣传,成绩尤著,对进一步推动张謇研究起了很好的作用。”
  • 南通文史研究界老前辈穆烜评价《张謇研究》杂志说:“贵刊内容实际而少浮文,在开拓研究视野、发掘史料方面很有贡献。”
  • 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所长王敦琴教授说:“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工作很出色,特别是参与组织召开的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给中外专家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謇研究》杂志办得很不错,很有特色,也是张謇研究者很好的交流平台。”
  • 主持人:作为一个县级的社科社团,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取得的成绩很大,学术界的评价很高。我很好奇,你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的呢?
  • 高广丰会长:首先,我们作为海门人,有一种历史责任感的驱动。
  • 张謇是海门的骄傲,1936年张謇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海门人在他的出生地常乐镇建立张公祠来纪念他。但是,就国内外而言,由于张謇开拓的道路和他创造的奇迹,对中国,乃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早在张謇生前就开始了对张謇的介绍和研究。
  • 当时上海的《申报》《东方杂志》《学林西报》《大陆报》《密勒氏评论》,北京的《神州日报》等都介绍、宣传了张謇。比如陈藻青在1911年发表的《张謇》、1912年李文权发表的《张謇传》、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张季直先生事略》。英国人戈登·洛德在编制中国1912-1921的《海关十年报告》中,以“通州”为题专列一章,介绍了南通的经济、社会情况。1922年日本鹤见祐辅在专访张謇后写成的《偶像破坏期的中国》中,认为张謇的事业,“是扎根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重要的社会现象”。
  • 100多年来,国内外对于张謇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国内的张謇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候,海门也开始了张謇的研究工作,并且逐渐形成了学习张謇、宣传张謇、弘扬张謇精神的氛围。值得一提的是常乐镇有个退休老干部叫顾振虞,他从1980年起就积极寻访张謇文化遗存。上世纪80年代,海门县委、县政府就决定建立张謇史料陈列室,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张謇纪念馆。 国内外许多崇敬张謇的人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海门常乐。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海门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将张謇和张謇精神这一海门独特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的重大意义,从而作出决定,知謇、学謇、弘謇”列为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战略重点。
  • 我们研究会深深地感受到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种历史的责任。特别是张謇研究界公认的权威章开沅教授2009年在海门对我们说的一番话更使我们认识到肩负的历史重任。他说:“我历来强调,张謇研究应以江苏与通海地区为根据地。……如果本地人都不注意研究本地的历史,单纯指望外地学者甚至外国学者来研究自己地区的历史,这就很难保证本地重大历史课题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可以使若干与本地相关的显学逐渐衰微,乃至沦落为绝学。”
  • 我们所做的研究,在百年的张謇研究史上是短暂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但是,我们认识到,张謇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发展到今天这个新阶段,张謇研究一定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结束。我们这一代应肩负起张謇研究的历史责任。我们讲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张謇正是百年前最早求索、追寻中国梦的一个杰出代表,而且留下了他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经验和教训,从而成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国梦的极其珍贵的宝藏。努力开发这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为实现“中国梦”做一点贡献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重任。
  • 主持人:明白了,你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不懈地研究张謇,做出了这么多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你们深深地感到作为张謇故里的张謇研究者的历史重任。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 高广丰会长:有,这就是我们在建会第一天就提出的口号: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在我们研究会成立之后的20041128日,《南通日报》在头版发表了题为《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记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的报道,介绍了我们研究会。这篇报道当时曾经引起强烈反响,南通大学顾启教授在《南通日报》评报栏内发表文章,认为这篇报道“向读者报告了该会卓有成效的工作,很细致,有闪光细节。……此文对全市的张謇研究将会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说的张謇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一大批离退休的老同志,没有任何功利思想,自觉地、热心地、劳神费心地去做自己原本完全不熟悉的张謇研究,并且努力闯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 我们组成寻访张謇足迹课题组,像张謇当年开垦黄海滩涂一样,沿黄海北上,经如东、海安、东台、大丰,一直到达射阳。接着,我们又南下,根据收集到的细微的线索,在常熟、无锡、上海、南京、南浔等地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于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不断地有了新的更多的认识。
  • 张謇是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但同时又是个大学问家,他在治学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精神,比如,山容海纳的为学精神,张謇说:“为学之道,若山容海纳。”(做学问,要能象山谷和大海一样容物,就是也要有宽广胸怀。)“知言”“有识”的治学精神,张謇说:“读史要在知言,论事贵于有识”,要把书读懂,并且要有所感,有所悟,有独到的见地。“术贵大成”的创新精神,古代《学记》中,对学习的成效有“小成”“大成”的说法,“大成”就是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张謇强调能够“萃世界之学术思想,铸造而树中国之徽识”( 徽识就是标志)。要在了解和研究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新的发现。“惜才”“存论”的论史精神,张謇在评论孙中山时提出“为天下惜人才,为万世存正论”,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采取公正无私的态度。“明辨”“互竞”(竞争)的争鸣精神,张謇认为“理以明辨而始得,学以互竞而乃精”。这就是说,我们在张謇研究中,不管研究进展到什么程度,要始终注意学习和弘扬张謇的精神。所以说,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为我们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 主持人:有了历史责任感,有了张謇精神,研究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是不是都迎刃而解了呢?
  • 高广丰会长:当然不可能,那还只是使我们的广大会员有了积极性,有了干劲,说到底,只是务了虚。而研究工作,不是搞运动,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坐下来读书,查资料,要做调查,搞寻访,然后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新的观点。这对我们的许多老同志来说,都有很多困难。
  • 2006年,我们部分会员参加了由南通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始接触到了学术界,当时特别是章开沅教授欣然为我们的杂志题词:“祝海门《张謇研究》越办越好,为推进意义深远的张謇研究作出更大贡献。”这说明学术界对我们研究会的充分肯定,于是产生了由海门举办下一届国际研讨会的强烈愿望。以后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成功承办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促使海门市张謇研究会走向成熟。
  • 章开沅教授在当时就评价说:海门的张謇研究欣欣向荣,为张謇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显示出新的势头。海门市张謇研究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我们与整个张謇研究界的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更为广泛,从而更快地融入了张謇研究界;第二、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们作为张謇故里的研究者肩负的重任,从而更为自觉地发扬张謇精神,为张謇研究作出奉献;第三、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学风更为严谨,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后,我们研究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明显地较前有所进步,我们杂志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学风建设的新要求,归结起来是12个字:“认真读书,深入研究,谨慎为文。”这是针对我们研究会的存在问题提出的。
  • 尽管我们已经在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但总的来说,会员的整体素质还很不够。比如基础理论素养不够,阅读能力不强,不能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等等。所以有不少同志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往往自卑起来,我们这种县级的研究会,怎么能像人家大学或者研究院(所)的专家教授一样搞研究呢?这样的结果,有些同志就往往做些想当然的所谓联系现实的文章,这与学术研究当然有很大的差距,而这样的文章,在网上比比皆是。
  • 我们提出要认真读书。要读《张謇全集》,要读基础理论的书,要读反映张謇研究成果的书。要深入研究,要确立我们研究会的学术本位,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做研究要为海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是指研究的方向,或者是说研究的轻重缓急的位置,应该努力与现实有意识地紧密结合;二是要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现实中去,在现实中发挥效用。但并不是说可以违反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为了现实的需要去到张謇那里找片言只语,或者通过凭空想象、演绎故事来加以迎合。我们提出要谨慎为文,是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人追求名利,轻薄为文,不负责任地所谓著书立说的情况而言的,要求会员抱着敬畏历史、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去写论文。
  • 主持人:的确,你们提出的学风建设是切中时弊的。刚才您说到确立学术本位,是不是说做好张謇研究是你们唯一的工作呢?
  • 高广丰会长:从我们研究会的名称来看,我们当然要确立学术本位的观念,没有学术研究,我们就失掉了根本,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和理由,也不会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和支持,我们也就不可能在张謇研究界有一席之地。但我们又肯定不能只做张謇的研究。张謇研究从本质上说是属于历史研究。
  • 今年8月,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我国济南召开,习近平主席在致大会的贺词中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张謇和他的所作所为是历史,我们研究了它的真相,就要让它起到“老师”的作用。这就要将真相中的张謇的精神和品质、张謇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人们,让人们从中受到鼓舞或者得到启发,这样才能将张謇这一潜在的历史资源转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优势。这就是张謇的宣传。对此,市委、市政府寄厚望于我们,社会寄厚望于我们。
  • 我们强调学术本位,强调学风建设,就是要真正弄清历史真相,使我们的宣传是真实的。张謇宣传的生命在于真实,而真实来源于实事求是的张謇研究。所以,我们认为,虽然张謇研究和张謇宣传属于不同的领域,也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不同的要求,但两者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所以,我们坚定不移地将张謇研究和张謇宣传作为两项并重的工作。为此,近年我们分别挑选学术研究和宣传工作方面素质好、水平高、能力强、有专长的同志组成学术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承担这两项工作的规划、组织和领导任务,确保做好研究和宣传两项工作。
  • 主持人:高会长,我想请您谈谈你们的一些具体做法。
  • 高广丰会长:我们的工作,大体抓了这样几个方面:
  • 一是坚持出好《张謇研究》杂志。我们的杂志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经出版44期(其中增刊两期),每季度末准时出刊,每期六万余字,只刊登首发稿件,不转载其他报刊的文章。在整个张謇研究领域,这是一个主要的交流平台,得到各地张謇研究学者的投稿,甚至包括著名历史学家魏宏运教授的赐稿。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质量标准,来稿无论会内还是会外,一律以论文质量来决定是否刊用。因此刊物质量较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近些年,本会会员的论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 二是坚持办好学术沙龙。学术沙龙是我们最近几年的创造,每月23日举行活动,自由参加。每次沙龙都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并且事先广而告之,以便参加活动者早作准备。话题明确就保证了在活动中发言集中,思想交集,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有利于产生灵感,激发起创新性思维。例如最近举行了以“张謇是不是政治家”为话题的学术沙龙。事前,大家都作了书面准备,有个会员的发言稿甚至长达两万八千多字。在活动过程中,大家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 。虽然,是不是要给张謇冠以“政治家”的头衔并不重要,而且也不可能由谁能决定张謇是不是政治家,但是通过这次沙龙,大家用大量材料论证了张謇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我们的学术沙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些会外的人也提出了参加的请求,其中包括南通一位对研究张謇政治思想很有兴趣的律师和一位退休干部,甚至还有一位对研究张謇佛学思想的僧人。会外某些领域的内行的参与,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 三是举办学术研讨会。我们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年一度的综合性研讨会,一般结合年会进行,不限课题,由会员根据自己的研究情况写出论文进行交流;一种是专题研讨会,预先确定课题,要求会员按照课题进行研究后写出论文进行交流,近些年我们曾举办过张謇与王宾、张謇与江苏沿海开发、张謇与沈敬夫、张詧、张謇与王清穆等专题研讨会。其中有的研讨会邀请了外地学者与一些历史人物的后人来海门与我们进行学术交流。
  • 四是重视与兄弟单位、组织和各地学者的合作交流。例如,我们与南京大学张謇研究中心合作出版了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謇与海门》,积极参加南通张謇研究中心举办的历次研讨会和年会,与南通张謇研究中心及时交流资料和信息,与崇明县博物馆、崇明县文史研究会交流互访和联办研讨会(张謇与王清穆),与海门市沈绣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张謇与沈绣研讨会,与河北张之洞研究会互相参加对方举办的研讨会,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进行张謇创办中国陶瓷学堂的研究。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成为我们的团体会员。我们积极参与常乐镇张謇文化建设、筹划举办张謇文化艺术节,合作出版普及张謇的书籍。我们参与海门中专(即海门张謇职业技术学校)创建国家示范中专项目,多人被聘为兼职教师,去该校开设讲座,与该校合作出版了一套有关张謇的校本教材。海门中专还成立了我们研究会的分会。常乐小学是张謇在海门创办的第一所小学,我们将该校作为自己的基地学校,与他们合作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大力支持弘謇书院的开办。我们与各地社科院、大学的学者保持经常联系,随时向他们请教,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境外学者还为我们提供了收集资料的方便。
  • 主持人: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的成绩确实非常突出,您认为为什么呢?
  • 高广丰会长:我们海门市张謇研究会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张謇研究经过将近百年终于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阶段,这是天时;海门是张謇的出生地,是无数张謇崇拜者心中的圣地,这是地利;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海门上上下下已经形成了建设张謇文化、打响张謇品牌的共识,已经形成了知謇、学謇、弘謇的氛围,张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共同的话题,我们作为社科联的一个下属组织,能经常得到社科联和兄弟组织的关心帮助,这是人和。
  •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面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认为,当务之急,我们要确保研究会后继有人。近几年,我们研究会有意识地引进了一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学历高、有水平、有能力、没有名利思想、有志于从事张謇研究,给研究会带来了新的气象。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所以我们把培养接班人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很难保证我们研究会的可持续发展。
  •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高会长为我们介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这些年来的相关情况,同时也感谢听众朋友的收听!今天的《社科之声》空中讲坛节目就到这里了,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