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张謇《复王式通书》笺释/徐俊杰

270
作者:徐俊杰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复王式通书》笺释

徐俊杰


这是一通张謇佚函,《张謇全集》所未录者。原函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中研院近史所档案馆”网站“馆藏介绍——经济档案——全国水利局”栏下展示了此函档照片。档案封页题有“全国水利局收字第177号”、“收张前总裁函一件”、“函不摘由”、“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字样,在“副总裁”名下有“阅”字并签章确认。“南通濠南别业缄”、题为“北京全国水利局王副总裁大启”的张謇原函封套粘贴其上。

先将此函全文照录如下:

书衡仁兄副总裁大鉴:

昨奉大函,具悉一一。走于导淮计画四十年来未或忘也,惟昔人所谓“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衰退之人筋力况未必能胜耶。近幸水利当局硕远总裁及公均能洞明要害,力持大计。天稍假以须臾,俾十年后,扶杖而观成,国家之幸,亦民生之幸。其间设暇,当供野老一得之愚为诸君之助,亦未可知。匆复。敬请

大安  

                                               张謇  四月三十日

张謇修书,多为行草,而此函用近于楷书的字迹,虽曰“匆复”,仍如此认真地书写,显然是为了郑重地表达自己的态度。结合收函的年份落款“中华民国八年”可知,此函作于1919年4月30日(查万年历,这年农历四月只有二十九天,没有三十日,推知所用为公历)。以下试对本函作些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一、所涉之人

1.受书人“书衡”——王式通,时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

王式通(1864-1931)又名王仪通,字书衡,山西汾阳人,原籍浙江绍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张謇同科)进士,历任编书局、学务处等职。1906年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任内阁中书,调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安徽司员外郎、大理院推事、大理院少卿等职。1912年7月任司法部次长,旋转任约法会议秘书。1914年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1915年10月任政事堂机要局长。次年5月任国务院秘书长,6月转任国务院参议。1917年就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查《政府公报》1917年第609期载有《王式通就职日期通告》,见附图)。1920年8月退职。1925年后任清史馆编修等职,著有《志盦诗文集》、《刑法志》、《邦交志》、《弭兵古义》,并修撰国史、清史,四库书目等,又从徐世昌撰辑《清学儒案》、《清诗钞》等(民国《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本传)。著作等身,其一生手不释卷,精于法律、历史、地理,民初之中小学地理课程即其手泽。1931年10月病逝于北平。按,倪友春《张謇社交者名、字、号对照索引》册误“王式通”为“王式道”。

2.提及人“硕远”——李国珍(时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李国珍,字硕远,江西罗溪人,清末举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民国2年(1913)当选众议院议员,并被推为宪法起草委员。历任政事堂参议,国务院参议,署教育次长,旋调农商次长,兼任专科学校成绩审查会会长。民国6年(1917)改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关于张謇与王式通的交往,记载不多。《张謇日记》中只字未提。唯见《张謇全集》收录相关函札3件:

《全集》旧版中收录有张謇先生因南京河海工科学校校长许肇南解职及疏浚两淮串场河等水利事宜,同致时任全国水利局总裁的李国珍和副总裁王式通先生函两件。新版《全集》补录约1922年张謇单独致王式通函一件(南通市档案馆藏),所述为王氏“售与大丰垣产”余款两万元之作股与取现事宜。

另外,据《张南通先生荣哀录》,1922年7月1日,张謇先生七十大寿时,王式通有寿诗一首“霜鬓今教四海知,依然谈笑却熊罴。艺文传子斜川集,耄耋恭兄涑水规。但望民苏忘出处,独凭儒效起疮痍。汉家苍寿关元气,亭育群生不自私。”1926年8月24日张謇逝世,王亲临南通参加葬礼并送了花圈。

相关材料仅此而已,而研究张謇与王式通关系的相关论文更未之见。

二、所涉之地

关于全国水利局的地点。据汪胡桢《回忆我从事水利事业的一生》一文介绍,当年“全国水利局设在北京西单牌楼舍饭寺胡同前清贵族锡良的住宅里。正副总裁为李国珍和王式通,都做过被解散的国会议员。局内设文书、财务、调查、工程4科。”

张謇之前担任总裁时,就相关地点也有描述。《啬翁自订年谱》“二年癸丑”:“十二月,迁至水利局,局前绣工科之所在也,街南即工商部。”言之所及,当为同一处。

三、所涉之事

1914年12月,北京政府以导淮局为基础成立全国水利局。大总统任命农商总长张謇兼全国水利局总裁,丁宝铨为副总裁,并通令全国各省成立水利分局。自此,开始由水利机构专司水文测验工作。

1915年张謇辞去水利局总裁一职,“初尚以副总裁代行职权”(沃邱仲子撰《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1917年,李国珍、王式通继任正副总裁。

此函为1919年回复王式通者。字里行间约略可知,所涉之事当为王氏有意邀前任总裁张謇重新出山,共襄全国水利,而张謇致函婉辞。因无相关史料佐证,不知王式通究竟欲请张謇担当何职。

四、所涉之时

函中一句“走于导淮计画四十年来未或忘也”,告诉我们,张謇的导淮计画或者构想早在1919年之前40年、也就是1879年前后就已经开始。

但在查考了一些研究成果后,笔者发现,一般研究张謇治淮的学者都没有把张謇导淮计画的起始点找准。有学者以为,“1874年江苏士绅张謇在《郑州决口记》中记述了淮河在郑州决口的惨状,分析了灾害的成因,要求对淮河进行治理。”(吴春梅《多维视野下的治淮方略及其启示——以张謇、费礼门、治淮委员会的方略为例》,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一期)。而当我去查读《郑州决口记》原文的时候,却发现时间不是1874年,而是1887年(光绪十三年)。这也是学者通常以为的张謇第一次发表有关淮河问题的文章。但是,1887年显然与函文内容不相符,晚了点。

事实上,“1874年”与张謇导淮还是有关联的。这年,张謇入南京孙云锦幕,应该是其导淮思想的发端之年。1874年7月2日-8月4日,“淮灾给张謇留下极深印象,寻访并研读淮安士绅丁显《复淮水道说》,及明、清治水专家潘季驯、靳辅等治淮著作。”(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后此几年,张謇导淮计画才慢慢成形。1874年,又早了点。

稍事查考,不难发现,真正导淮计画的开始,正是距“1919年”整40年的1879年。随手拿起倪友春《张謇撰说函电书编年》,翻看1879年,这年内容很少,其中《策问(江苏水利)》一篇赫然跃入眼帘。再从《张謇全集》中找出这篇“己卯科优贡卷”,发现时年26岁的张謇,对江苏水利了然于胸,关于淮河的治理,果然已经有其独到的见解,所谓“导淮计画”当由此始,试录其中一段:

淮水发源于豫之胎簪山,受汝、颍、滍、洧、淝、涡等水,东合盱眙、睢宁、泗虹五河并七十二涧之流,潴于洪泽,南由高、宝、江、甘漕河入江,北由庙湾、云梯关人海。而漕河隘窄,不足泄湖十之一二。黄河阻隔,沙淤河浅,水不能北向,则人海之路又断,其势不决堤破堰,漂没田庐,伤禾害稼不止。前时魏陈元龙筑高堰,明潘印川筑遥、缕二堤,我朝靳文襄筑云梯关外新堤,咸顺水性,约使归海,广支河以引水,并水力以冲沙,海口宣通,无所壅蔽,兴、东、高、宝,人免为鱼,诚计之最上者也。夫淮扬特号涂泥,三吴古称泽国,非如雍州土厚水深,冀州神皋天党也。故治水者,不患其不入,而患其不出;不患其不足溉田,而患其反足害田。

这是光绪五年七月二十八日(1879年9月14日),张謇应总督、巡抚、学政三院会考优行生试的作文卷,发榜取为第一。张謇导淮计画由此《策问》应制开始,似也未经人道。

五、所涉之文

1.走

有时作“下走”,自称的谦词。《汉书·萧望之传》:“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 颜师古注:“下走者,自谦言趋走之役也。”

2.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

此语非出张謇,据函中“惟昔人所谓”字样,可知为旧语。比张謇更早的清代名士徐子苓(1812~1876)《与邵位西拟时事书》中就有:“苟利过家,造膝而谋,诡辞而退,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之语。张謇先生曾多次引用此语,如1922年元旦,《致徐世昌梁士诒电》文:“先哲有言:‘功不必自我出,名不必自我居’。”但从未据此12字为己有。郝红暖主编之《张謇睿语》(黄山书社,2010年)引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将之归于张謇名下,似有不妥。此语出处已不易考,溯其源头,当为老子《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渐渐生发出“功成不必在我”、

3.一得之愚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谦虚的说法。语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函中张謇说:“如果有空的话,我(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会发表一些意见,为你们提供帮助”。

行文至此,笔者感言,似王式通这等民国名人学者,在张謇研究领域尚付阙如,更遑论其余,张謇研究之人物关系领域自是大有文章可做。


(作者系海门市三厂初级中学高级教师,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