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郁芑生对张謇实业救国事业的贡献/陆仰渊

304
作者:陆仰渊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郁芑生对张謇实业救国事业的贡献

陆仰渊



老一辈海门人和启东人都知道海门历史上有个慈善家郁芑生,因为他在海门和启东的河道上修建了多条名叫“寿丰桥”(郁芑生字行,名寿丰)的石桥,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受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为兴建和扩建大生二、三厂立下的汗马功劳,更不知道他在张謇“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创办了大批学校。今天,我们研究张謇,研究大生纱厂,研究张謇的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思想,不能不研究郁芑生所作的贡献。

少年有志  学艺并进

郁芑生,1873年出生于海门市曹家镇(今启东市合作镇)。他比张謇小17岁。据郁芑生墓碑记载,他的祖籍是江南句容人,因避太平天国时的战乱,父亲郁宪章率家迁居海门曹家镇。郁宪章晚年娶张氏为妻,生下两男,郁芑生居二。他为什么取字芑生?“芑”是类似苦菜的一种野生植物,可以当菜吃。《诗经》“小雅”篇有“薄言采芑”句,取其“芑”,以示小孩长大后能吃苦耐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郁芑生幼时读过私塾三年,他觉得“四书”“五经”太无味,改读新学,后来进入海门县城锡类中学读书。锡类中学是天主教会办的,在当地负有盛名,所教课程除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外,对英语课特别重视。郁芑生在锡类中学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也为后来精通英语打下了基础。

1900年,17岁的郁芑生到上海浦东同昌纱厂当了工人。他聪明好学,很快学会了纺织技术,并熟悉了许多纺织机器的性能,为他以后为大生纱厂采购机器提供了方便。

当年的上海是“十里洋场”,五方杂处,又是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汇之处,使郁芑生大开眼界。工厂附近有个天主教堂,他常去教堂听神父宣讲教义,被神父赏识,遂成为一名教徒。由于神父讲英语,又会中国话,郁芑生逐步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1897年,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后利润丰厚,就想扩大规模,计划在南通附近再建9个工厂。由于缺乏技术人才,张謇便到上海寻求。在与洋行打交道时,那位神父便把郁芑生推荐给了他。通过考察,郁芑生被张謇选中了。张謇选中郁芑生有三个原因:一是对郁早有听闻,知其既懂纺织技术又通英语,是当时国内少见的人才;二是郁出生海门,是张謇家乡之人,家乡人必然会为家乡事尽力;三是郁人品好,工作勤奋,不图虚名。而郁芑生早就对张謇崇敬有加,一心想着要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在郁的墓碑上有这么一句话:“南通张謇揭橥棉铁救国之谋,规建大生纱厂,延君自助,君挈缾有智,治丝不棼。”简单几句,表明了郁芑生跟随张謇,发展家乡事业的决心。

挈饼有智   两赴英伦

张謇认为棉和铁是关乎国计民生和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两大要素,当中国的棉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发达之时,也就是东西方殖民主义不敢欺侮中国之日。张謇的“棉铁主义”是一个宏观的大概念:棉,包括棉花从种植到加工成纱布的一个产业链;铁,包括从采矿、冶炼到制成机器的一个产业链。这也是张謇瞄准了中国走现代化的核心,为中国各界所看重。郁芑生在上海当工人时,看到上海许多工厂是外国人开的,机器是外国造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自建工厂?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自造机器?这些问题激发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萌发。而张謇提出的棉铁主义,指明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方向既明,就要有人去开拓,自己就应当成为一名开拓者。于是他投身到了兴建扩建大生纱厂的事业。

1905年,张謇决定在南通附近各县兴建9个纺织厂,首先创办大生二厂,地点选择在当年崇明北沙久隆镇南五里的永泰沙(今属启东市大生镇)。有人问张謇,二厂为什么不建在家乡海门而选在崇明北沙?张謇回答说:“以度量形变,空出海门,乃与海门水陆俱通之崇明北沙先增设分厂为佳。”张謇的选择不在乎私,而是在于首选纱厂之产销便捷。这时山西人已订购有12000纱绽的纱机在天津塘沽码头,准备在山西绛洲建厂,由于资金缺乏而搁浅;张謇即派人去天津洽谈,以54000两银子将其购下。由于该纱机放置海滩多年,锈蚀严重,所出棉纱不及大生一厂的好,但利润丰厚,于是张謇决定再购新机器以扩大生产。他亲赴上海和地亚士洋行洽谈,订购14000枚纱锭及其附属设备。地亚士洋行要价18856英镑,折合上海规银97067西。张謇回到南通和同人商量,认为洋行要价太贵,不如派人去英国直接采购,不但价廉而且质量有保证。于是张謇决定派郁芑生去英国采购机器设备。

1906年,郁芑生受命于张謇,从上海乘船去英国伦敦采购纺织机。他在伦敦先作了调查研究,获知了一些厂家的行情,经多次谈判,和赫华特公司签约了购买14000枚纱锭及其附属设备,价格为15120英镑,较上海地亚士洋行的要价便宜3736英镑,而且机器设备是全新好货。消息传到南通,张謇十分高兴,按照约定要把省下的部分提成分给郁芑生作为奖励。但郁芑生笑对金钱不动心,如数归还大生公司。他知道创办一个工厂要花很多资金,应当把省下的钱用在购买机器设备上。郁芑生的举动,感动了张謇,感动了英国人,也感动了清政府的官吏。

1905年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逼迫下实行“新政”,除允许中国人投资开设工厂外,还派了几位大臣出洋考察,南洋大臣端方受命考察欧洲各国。1906年到达英国伦敦,正好郁芑生也在伦敦购置纺织机。端方和张謇是旧交,听说郁芑生为张謇在英国采购纺织机,就接见了他,并知道所购纺织机设备精良,价格又便宜,更是分文不取给他的回扣,大加夸赏。后来端方回国向慈禧作了汇报,清廷赏给郁芑生候补“朝议大夫”衔,委他出任190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审核。郁芑生婉谢了这些荣誉。英国人看到郁芑生在伦敦的义举,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公正清廉的好人,破格吸收他为伦敦总商会的会员,聘其出任东方分公司的成员。

大生二厂自郁芑生从英国购回新机器以后,生产设备增加一倍,纱锭由原来的12000枚增加到26000枚,拥有兰开夏引擎1部,清花机12部、轧花机40部、开棉机86部、并条机17部、摇纱机200部,打包机10部,加上一批机修设备,生产能力增长数倍。同时,由于运用先进设备,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大生二厂的资本增加到80万两,生产的寿星牌棉纱十分畅销,利润丰厚。据大生二厂账略公布,1907年盈利13.1万两,1913年盈利增加到28.7万两,1917年增至40.68万两,到1919年再增加到194.9万两,从1907年到1921年的13年间共盈利501.67万两,增长了6倍。

这样,股东得利,工人受益,当地政府和织户也得到了好处,所出的土布(关庄布)远销东北的营口,及至南洋诸岛。大生二厂的发展,张謇有这样一段评价:

论规模之完整,建筑之完备,二厂远在正厂之上。……新机器,出纱较多,色白条匀,已著名誉,很受织户欢迎。大生二厂的这些成就是和郁芑生的贡献分不开的。

1914年,张謇见大生二厂利润可观,决定在家乡常乐镇南的陈仓球湾兴建大生三厂。当时张謇正在北京政府任职,委托三兄张詧具体操办。由于郁芑生为大生二厂的扩建成绩斐然,于是决定再派郁芑生去英国采购机器设备。由于他第一次去英国已经赢得了声誉,这一次很顺当地与赫华特公司签订了购买纱绽30340枚,捻线绽4000枚、细纱绽2400枚的合同,与迭更生公司签订了购买织布机250台,一千马力兰开夏蒸气引擎1部,锅炉4台,发电机1台,和为资生铁厂订购自造织机150台的合同。这些机器设备较二厂老机更为先进,张謇兄弟俩十分满意,又增风了纱绽6000枚,织布机400台。大生三厂于1920年建成投产,所产三星牌棉纱十分畅销。但不久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东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大生纱厂一、二、三、八4个工厂的产品日见滞销,1926年张謇去世后,大生纱厂终于走上下坡路。

步武乡贤   造福桑梓

郁芑生在为张謇创办纱厂过程中,深受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决心向张謇学习,造福桑梓。

郁芑生在大生二厂建成后,在曹家镇自营公仁花木商行,主营棉花。每年秋天棉花收获期他就开使收购棉花,转卖给大生二厂。由于曹家镇离二厂仅15公里,水路便捷,公仁花木行生意兴隆,赚了不少钱。曹家镇和久隆镇附近一带农民纷纷将粮田改种棉花,加上新开垦的荡地也种植棉花,当地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棉花种植基地,农业生产出现了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郁芑生在曹家镇的花木行赚了钱,就在曹家镇东市将花木行扩建成朝南五间门面房,门面房上有阁楼,供员工住宿,内院建有朝南正屋一排,东西厢房各一排,作仓库用。院子紧靠后横河,有码头泊船,棉花可以从河上装船南运到大生二厂。由此,公仁花木行就成了一家闻名遐迩的大商行,也带动了曹家镇的发展。曹家镇原是一条小集镇,由此发展成拥有商铺数十家的东西长街。

公仁花木行赚了钱以后,郁芑生学习张謇,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乡里的慈善事业。当地河沟纵横,河上缺桥,大多以渡船代之,交通十分不便,郁芑生惠及乡里的义举首先计划要造72条石桥。

笔者青少年时曾就读了曹家东市郁芑生旧居公仁木行内的东南中学,母亲曾在曹家镇河东郁芑生的祠堂内开办的曹家镇小学任教师,曾听过当地老人讲述的不少关于郁芑生造桥办学的故事。郁芑生在西至海门县城、东至曹家镇附近造了一大批石桥,桥名都叫“寿丰桥”。 笔者小时候和年青时走过其中不少寿丰桥。曹家镇东市有一条名为“寿丰桥”的大石桥,曹家北五里、南数里各有一条“寿丰桥”,海门县城东市建国街河上有一条寿丰桥,常乐镇、三阳镇也有寿丰桥。

寿丰桥的建造,不但为海启人便利了交通,也便利了当地农副产品的交流。郁芑生前后共造了15条“寿丰桥”,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完成72条寿丰桥的夙愿就逝世了。

郁芑生的慈善事业不仅体现在修桥辅路上,还体现在创办新学上。当时张謇提倡“教育救国”,海门也出现了新学,如海门将师山书院改成了中西学堂,张謇的夫人在常乐镇办了几家小学,张謇在海复镇东办起了垦牧小学。在张謇“教育救国”思想影响下,开办新式学校已成风气。  

郁芑生在英国看到了当时被人称之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就是因为走了科技立国之路才发展起来的。英国之所以富强,其科技领先是以其先进的教育制度、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内容为基础的。科技立国必先有教育的现代化去培养人才,所以郁芑生决心把办商业赚来的钱用于办学。

郁芑生准备先办20所小学。他首先在曹家镇东市利用旧屋建了郁氏第一小学,这是一所设有初小和高小两部分的完全小学。有教室4间,初小占2间,一至四年级为复式班,共2班,高小占2个教室,五、六年级各占1间;教师先是7、8人,后增至10人,还有一位炊事员为教师煮饭。教学内容有语文、算术、常识等,高小另加历史、地理、劳作等课。接着,他在曹家镇东办了第二所小学,又在曹家镇西的杨同村、头兴港,镇南的元和镇,东北的砖瓦寨附近办了5所小学。当他准备办中学时不幸逝世了。郁芑生所办6所小学的经费均由他自己支出,学生一般不缴学费,成绩优秀的学生还给奖学金,高小学生毕业后成绩好的保送去海门锡类中学读书。

郁芑生除投资兴建寿丰桥和创办小学外,还在上海买了一套房子,取名“丰庐”。他在曹家镇河东协助天主教会建立了一座三层钟楼的天主堂,在上海川沙县建了一座教堂,在上海杨树浦建了一所圣心医院,他又为吴淞口石圹沉没的瑞安轮死者买棺椁60余副进行安葬。他的义举不但为家乡人所赞颂,也被上海人称颂。

郁芑生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开始迈向现代化的初期,新旧交替要靠一批具有先进眼光的人去开拓。郁芑生在张謇振兴中华思想的影响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之一。令人惋惜的是他壮志未酬,规划的事业尚未完全实现就英年早逝了。1926年他在上海丰庐突发脑溢血辞世,年仅53岁!1933年他的灵柩迁回曹家镇,在曹家镇东建立了宏伟的墓地和祠堂。归葬时曹家镇附近数千人夹道迎灵,以表达对这位乡贤的崇敬之情。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