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67.张謇事业与近代徽商/吴昊翔  冯剑辉

108
作者:吴昊翔  冯剑辉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事业与近代徽商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吴昊翔    黄山学院  冯剑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张謇为首的地方精英团体的策划和领导下,南通的近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迎来了南通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近代徽商许多家族也纷纷来到南通,参与这一发展进程,体现了南通“包容会通”的城市精神。然而,无论是在徽商研究,还是在张謇研究中,很少有学者关注近代徽商与张謇事业的关系。本文在发掘徽州文书资料的基础上,以婺源江湾萧江氏为例,探讨江湾两位近代徽商子弟江谦、江导岷与张謇事业的关系。

一、江湾近代徽商子弟——江谦、江导岷

(一)典型的徽商家族出身

江湾村位于婺源县城东北约二十公里,婺江支流从村南流过,蓄积成渚,较好的生产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使其成为婺源东乡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北宋晚期迁居此地的萧江氏家族很早就开始了商业的经营。他们甘冒风险,勇于开拓,直至明代,已发展成一个经商人数众多、足迹遍及全国的典型徽商家族,富贾一方。如徽州巨贾江一皋曾“长游江淮吴越之间,以大道生财”[1]。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的三百年间,江湾萧江氏在商业、科举、仕宦和学术领域都取得突出成就,尤其是商业和科第对这个家族来说是繁荣昌盛的两大支柱。

道光以后,由于外国经济势力不断渗入,加上战乱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争,对传统徽商的主要经营造成严重的破坏,面对沉重的打击,一些徽商开始转型,寻找新的出路。江谦和江导岷就是江湾萧江氏徽商在近代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

江谦(18761942),字易园,号阳复,属萧江三十四世。曾祖江国锟,在江苏南京、崇明一带经商,在崇明岛庙镇开设有元和商店,“百余年来,家人赖此衣食”[2]。父亲江邦奎,“年十八补浙江商籍,仁和邑庠生”[3]。兄江澍,“经理崇明商业,督率家政”[4]。显然,江谦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徽商家庭。

江导岷(18671939[5],字知源,属萧江三十五世。幼年丧父,“十龄失怙,承桂馨公、桂高公教养成立”[6],成年后在南京店铺中做学徒,本人就是一名徽商。

(二)得遇张謇,人生转折

江谦出身于“贾而好儒”的家庭,青少年时期致力于科举。一心想通过科举入仕的江谦在十八岁那年赴南京参加应天会试时,“三场卷草稿末,多写数字”,违反科场规定,依例“不得弥封,遂未送入”,[7]故未能中举。

江谦身体素弱,遭此打击后患病,遂赴崇明庙镇元和店养病,在此期间,得遇张謇。当时,张謇应崇明知县之邀,主持瀛洲书院,遍试书院诸生。院内一生为江谦之友,求江谦代作试文,连获首选,引起张謇的注意。张謇后记此事作:

“方余校艺崇明书院之三年,得婺源江生谦文,嘉叹以为美才,非县所尝有,再试冠其曹,时生不以名己试也。访知生,生故尝介请问学,至是由崇明渡江来谒,进止温恭。察其业,颇窥三代两汉之书,与人语,辞顺而气下,益爱重之。”[8]

江谦由此受知于张謇,成为其得意门生。1894年,张謇中光绪甲午科状元,189511月应两江总督张之洞之邀主持南京文正书院,江导岷“因谦之介,同肆业于謇所主讲之文正书院”[9],也成为张謇的入室弟子。

江谦与江导岷得遇张謇,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三)近代教育培养出的俊逸之才

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给国人以强烈刺激,国内维新思潮蓬勃兴起。张謇称:“自丙戌之后,即思致力于实业而无所借”,痛感了解近代事业人才的匮乏,“业无专学,士鲜苦志;先事无储才之力,当职鲜坚忍之才”[10],遂决意派遣最信任的弟子求取新学,“时新政萌动,分遣弟子求应进之学,令谦入南洋公学,令导岷转学陆师”[11]

江谦所入之南洋公学,即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由盛宣怀创办于上海,内设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四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大学之一。江谦于1899年春天入师范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国学、经史、舆地、算数”,还一度“兼习英文算学,预备出国”,“考试皆第一”[12]

江导岷所入之陆师,即南京陆军师范学堂,1895年由张之洞在南京创办,是一所专门培养近代军事人才的新式军校。江导岷1898年入校后,学习内容包括测量、绘图、算术、营垒、桥路等各种学问,还一度兼习德语,1901年以测绘专业毕业。

近代科学知识让这两个从徽州乡间出来的徽商子弟大开眼界。“星光化电兼医算,科学纷随世运开。”[13]他们个人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在近代转型时期,江谦、江导岷能够在众多徽商子弟脱颖而出,首先在于抓住了机遇,有机会接受近代教育,在思想观念和知识视野上均超过了传统徽商。他们学成归来,得到张謇的重用,此后便知恩图报,成为张謇集团中的重要人物。

二、江导岷与通海垦牧公司

(一)通海垦牧公司的创办

江导岷一生事业最伟大的地方,在于经营了中国第一个大型资本主义农牧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

通海垦牧公司的创设,源于张謇对大生集团发展的总体规划。甲午之后,张謇看到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所资以措手,故目营心计,从通海最优胜之棉开始,从事纱厂”[14]1895年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棉花原料的供应成为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因念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辄毅然担任,期辟此地,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15]1900年夏,张謇至吕四沿海一带察看可耕之地,他写信给在南京学习的江导岷,要他约集熟于测绘之人,“同画海滨荒田图”[16]。此后,在江导岷等陪同下,张謇又三次到海滨勘测,最终定下垦牧的决心。

190012月,张謇联络汤寿潜、李审之、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发起报股,创办通海垦牧公司于南通、海门二县交界之海复镇。19011月获得批准,4月公司正式成立。通海垦牧公司采招股集资方式组成,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按近代股份制集资筹股运作的企业。张謇任公司总理,江导岷任副理。张謇由于事务繁多,只掌握大的决策,公司规划、运作、经营、督导和人事完全由江导岷负责。以今日眼光目之,张謇相当于公司董事长,江导岷则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张謇自编年谱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条下记作:“以江生导岷任垦牧公司事”[17],这一年,江导岷34岁。

(二)江导岷经营通海垦牧公司

在滨海荒滩上进行围垦开荒,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张謇称:

“行于穷海尽处,百余年荒漠之滩,高止有天也,下止有海也。堤自堤之,渠自渠之,须行而自为路,须渡而自为梁,须居而自为庐舍,须垦且牧而处为沟洫町场,无不创也。”[18]

而且,挑战也是多方面的。江导岷主持通海垦牧公司从事垦牧工程时,面临资金困难、产权纠纷、风潮侵袭等方面的困难。面对艰苦的环境,江导岷在张謇的坚定支持下,勇于任事,坚韧不拔,以身作则,与公司员工共甘苦,“非风潮雨息,即除夕、元旦曾无负手嬉游之暇”[19],并下定决心“与通海垦牧公司相始终”[20]1908年,在完成大部分基础设施后,公司放佃,开垦速度大大加快。1911年,公司荒滩全部开垦成功,年产棉花三万六千担。开垦成功后,公司开始赢利。1925年获利最多,达12.4万余两。19111925年,15年中所获纯利达84万余两,为原始投资的3倍。开垦后的荒滩,“道路砥平,沟渠疏通,田畴整治,芦苇丰蔚,木苗发生。自垦佃垦,农事正勤,宿麦初登,新棉始播”,“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矣”[21]

在垦牧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正值清末新政,倡行地方自治。张謇、江导岷亦进一步提出以垦牧公司为中心,实行地方自治。负责垦区自治工程的江导岷按照张謇“治地治人”的设想,将垦区行政建制单独定为垦牧乡,建立自治分所,同时对佃户进行改造,并通过革除陋习,振兴实业,创办中小学教育以至农业专科教育等措施来实现自治。为加强对垦区的治安管理和社会控制,江导岷还负责成立了民团,亲自加以训练,成为垦牧公司自己的一支武装力量。民国初年,垦区内设有自治公所、工场、消防室、拘留所、公安局等机构,加上工商业和武装力量,从而真正成为了一个集工、农、兵、学商于一体的“新新世界”的雏形。垦牧与南通的工业运动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构成了一个在中国前所未有的体系完整的近代化样板。

江导岷主持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取得成效,获利丰厚,使原先对此持消极态度的苏北商人、官僚和地主投资热情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苏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围垦运动。自通海垦牧公司的创立至1935年,苏北先后创立的垦殖公司达77个,其中拥田万亩以上的公司有40余个,拥田十万亩以上的大公司有18个。规模最大的为1917年由张詧创办的大丰公司,竟占地一百一十二万亩,实开垦八十五万亩。诸公司南起长江北边的海门、通州,北至连云港境内的陈家港,覆盖沿海的广袤平原。

为了协调各公司业务,交流经验,培养人才,张謇设立了通如海泰盐垦总管理处,自任总理,由江导岷任处长,主持其事。大有晋、大豫、大丰、合德等公司都是在江导岷主持下创办的。至于通海垦牧公司,由于经营顺利,江导岷到后期也不大过问公司事务,但公司的日常业务仍由他的几个徽州籍亲信干部在主持。

(三)张謇与江导岷的特殊关系

张謇对江导岷有知遇之恩,江导岷亦竭力报答。在垦牧公司中,张謇是最高决策者,而江导岷则是张謇垦牧事业中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主要的执行者。除参与决策外,他以杰出的才干将张謇的蓝图变成现实,表现出杰出的管理才能和经营能力,为垦牧事业的成功作出特殊贡献。他不避劳苦、勇于任事、坚韧不拔的作风,更为他赢得了张謇的特殊信任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双方在事业中可谓同心一体,密不可分。张謇曾致函江导岷称:“仆为世界公益至弃家不顾,舍儿不顾,亦与释迦之割肉喂鸟兽无异。其真能悯我而为我者,退翁(张詧)外,老弟与易园数人耳。”[22]对江导岷信任倚重之情,溢于言表。

在垦牧公司取得成功以后,江导岷作为公司的主持人,获张謇赠送的60股红股,在三堤分得1400亩的“红田”,他又自购600亩,共有田2000亩,号称“导耕仓”。这些田产成为江导岷发家致富的经济基础。20世纪20年代,江导岷在家乡江湾为宗族重建祠堂永思堂时,张謇还亲自撰文盛赞江导岷重建之功:

“民国十一年,裔孙导岷独捐积产,循基重建,举族中父老升初、淦泉、树滋董其役,筠松、碧云司帐,福霖、席珍督工,尽复旧观,增楼一层,共七楹,预备藏书其下,供将来高等族学。导岷吾弟子,其兴复此祠也,若有前兆,自言八龄时甲戌元旦,随嫡母王太夫人循俗登览荒祠遗址,左顾右眄,时族众咸集,叔祖赞禹戏摩其顶曰:‘汝将来能兴此祠乎?’遽应之曰‘诺’。太夫人归述于封翁有潮,封翁复戏调之曰:‘汝将来真能兴此祠乎?’则又应之曰‘能’,时恣为笑乐而已。自是导岷尝独自出游祠址,枨触前语,如有测度。既冠,籍学官,负笈游江宁,因谦之介,同肆业于謇所主讲之文正书院。时新政萌动,分遣弟子求应进之学,令谦入南洋公学,令导岷转学陆师。既均以高材生毕业,适謇营通海垦牧,同时剏师范学校,为国嚆矢,亟招谦助校务,导岷助垦务,均艰苦相与有成时。謇以公益捐金,例得奖秩,而年劳所在,移奖谦以员外郎,导岷以郎中,顾均不就。谦寻役国事,导岷相倚三十年之久,遂以俸酬所积六万圆,绳此巨武,践儿时之诺,有足纪者,故乐为之记。

民国十二年南通张謇撰,丹徒徐有仁敬书。”[23]

从这篇《重修宗祠记》中,可以看出张謇与江导岷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19267月张謇逝世后,江导岷顿失所依。19274月国民党军占领南通,张詧偕江导岷逃到了大连,此后又接连遭遇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晚年的江导岷逃难多处,最终在上海逝世。

三、江谦与通州师范学校

(一)中国第一所近代师范教育学校——通州师范学校

通州师范学校的建立,缘起于张謇的教育近代化思想。甲午之后,张謇见国势日衰,“欲雪国耻而不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但开始时“与二三同志图之而又无资,遂有从事实业之想。数年以来,竭蹶经营,薄有基础,益见实业教育二事,有至密至亲之关系”[24]。在大生纱厂经营有成,经费有了一定保障后,张謇一方面营垦牧以厚植实业根基;一方面则着手大兴近代化教育,“师范为教育之母”,故首兴师范学校。

张謇在创立师范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缺乏合格的师资,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往往醉心于科举,无意愿亦无能力从事这项工作。江谦则与众不同,他旧学渊源深厚,又是南洋公学师范班的高材生,是为数极少的受过近代系统师范教育的知识分子,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最合适人选。1902年,张謇开始通州师范学校的筹备工作,是年冬天,任命江谦为通州师范学校监理,随即为代校长、校长,这一年,江谦26岁。

(二)江谦与通州师范学校的发展

通州师范学校自成立以后,其主要教育内容包括“教育管理法、修身、历史、地理、算术、文法、理化、测绘、体操诸科学”,其生源为“择举贡生监中性淑行端文理素优者为入格,报名须得素有声望人保书”[25]。最初的学制有三年、四年本科,两年的简易科和一年的讲习科等。1905年在学校河西设博物苑,供学校博物教学之用,博物苑后来与学校分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博物馆。1906年在校内西北楼设附属小学,供学生实习。同年秋,江谦还在学校西南辟农场,并将农课定为必修课,另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

通师创办之时,恰值新旧社会转型时期,诸般新思潮开始传入,江谦入校主事后不断遇到风潮。江谦深感“任大责重,茫无把握,不眠者三夜”,后从阳明心学中得到启发:

“忽悟得心中宽严二字,着一不得,着一则为所蔽,惟虚灵不昧,可以应事适宜。两月之间,解决困难,和平应节,而校风肃然,由是深好王阳明先生致良知之学,以《传习录》授诸生。”[27]

在战胜最初困难后,江谦成功地控制住了师范学校的局面,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江谦对学校师资极为重视。他曾聘著名学者王国维为教习,讲授国文、心理学和伦理学课程,著名画家陈师曾、文学家朱东润、史学家吕思勉也曾来校授课。为了弥补国内合格教师的不足,江谦还打破了地域和国家界限,重金聘请了六位日本教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与有关当局磋商,从遣返的德国侨民中留下了十余位专家学者,留校任教。经过苦心经营,学校终于有了较为雄厚的师资,也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三)为国事而奔走的一代教育家

江谦受张謇知遇之恩,为通州师范学校竭心尽力,“岁费所入,泰半以赀寒士学费,而自用不足”,其妻汪氏“习纺织,期以自给”[27]。他素来体弱,主持通州师范后,校务繁重,十四年间屡罹重病,但仍坚持不懈。

在江谦的主持下,通州师范保持了很高的教育质量,师生皆艰苦耐学,毕业后在各地兴办教育,成绩突出。学校亦声誉远扬,不仅江苏省内入学者不绝,即外省亦多有来通师学习的,江谦晚年忆其事时,赋诗云:

“大厦恢恢集众材,师生贤俊一时魁。

晋甘皖赣同餐寝,甘省诸生最远来。”

其下自注曰:

“南通师范,声誉远闻。山西、甘肃,皆由省费远派诸生来学,归而办学,成绩皆良。甘肃离通八千余里,远来就学,皆由兰州师范校长杨汉公先生所选派。”[28]

江谦本人也成为社会公认的一代教育家。安徽优级师范校长姚叔节、高等学堂教务长姚仲实多次邀请他回安徽主教,甚至愿以席相让,民国年间安徽都督孙毓筠亦任其为安徽教育司长,而江谦为报张謇师恩,皆婉辞之。

张謇对江谦从一开始就“叹为美材”。在江谦主持通州师范成功后,张謇更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由于江谦身具功名,知识渊博,志行高洁,社会声望很高,张謇非常希望他能在政治上协助自己,有所作为,为国事奔走。为了不辜负张謇的期望,1909年,江谦在家乡徽州当选为省谘议局议员,后又被选为京师资政院议员。民国成立后,1912年,江谦出任安徽省议会副议长,1913年又当选中华民国首届国会众议院议员。辛亥革命前后,是张謇政治上最活跃的时期,江谦在此期间积极参与其师的政治活动,成为张謇政治上最重要的助手之一。

1916年,江谦再次罹患重病,被迫回婺源家乡休养,多方求医皆未见好,某友人劝其信佛念经,竟然病减而愈。江谦从此痴迷佛学,博览佛经,崇奉“儒佛合一”学说,在皖南、杭州等地创办佛光社,于各省立分社,致力于弘扬佛法,成为民国年间著名的居士,而他的教育事业和政治生涯则走向了终结。

综上所述,江导岷与江谦出身传统的徽商世家,又接受过近代新式教育,在他们身上,既体现出徽商的精明能干,又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他们得遇张謇,实现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此后,他们知恩图报,一直兢兢业业,将张謇的许多构想变成了现实,从而深得张謇赏识,成为张謇创办实业、兴办教育事业中的得力助手。他们的成功,也奠定了其在南通的地位,为他们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在张謇兴办实业与教育、实行地方自治的事业中,以江湾萧江氏为代表的近代徽商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参与了决策和经营。南通在推进近代化进程中的这种“包容会通”的城市精神,是近代南通能够发展成为“全国模范县”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对当前南通现代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注释

[1]万历《萧江全谱》卷4

[2]江谦:《梦游纪恩诗》第4页。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

[3]江谦:《阳复斋文集》上册第26页。上海道德书局出版。原书无出版时间,据内容,当在民国二十一年前后。

[4]同上,第24页。

[5]关于江导岷的生卒年,江湾乡贤园立有他的石像,题为18811947年。而据民国年间的申报发现,193975日第二版、76日第二版的丧报栏中均登载有讣告一条:“江知源老太爷于国历七月四日丑时寿终于沪寓,择于六日下午二时在海格路中国殡仪馆大礼厅入殓哀。”故江导岷实卒于1939年。关于其生年,张謇作《重修宗祠记》称江导岷“八龄时甲戌元旦”,甲戌为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所谓“八龄”当为虚岁,则江导岷应生于同治六年,即1867年。故江导岷生卒年应为18671939年,江湾乡贤园资料有误,媒体报导以讹传讹,应予纠正,附简要辨说于此。

[6]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7]江谦:《梦游纪恩诗》第4页。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

[8]《张謇全集》第5卷第34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9]张謇:《重修宗祠记》,民国十二年抄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10]《张謇全集》第1卷第9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1]张謇:《重修宗祠记》,民国十二年抄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12]江谦:《梦游纪恩诗》第5页。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

[13]同上。

[14]《张謇全集》第3卷第38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5] 同上,第385页。

[16] 同上,第399页。

[17] 《张謇全集》第6卷第862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又,婺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于人物传江谦条下作:“荐江知源给张謇总理通海垦牧公司取得成就”,似江导岷任职通海垦牧公司为江谦所推荐。按,江知源1895年初见张謇确为江谦引荐,此后即与江谦同为张謇及门弟子,并受张謇器重,入江南陆军师范学堂、掌管通海垦牧公司均为张謇所安排,与江谦无关,附简要辨说于此。

[18] 《张謇全集》第3卷第23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19] 同上,第274页。

[20] 刘厚生:《张謇传记》第249页。上海书店,1985年。

[21] 《张謇全集》第3卷第311页、笫38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2] 同上,第453页。

[23] 张謇:《重修宗祠记》,民国十二年抄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4] 《张謇全集》第4卷第2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5] 同上,第10页。

[26]江谦:《梦游纪恩诗》第7页。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

[27]江谦:《阳复斋文集》上册第18页。上海道德书局出版。

[28]江谦:《梦游纪恩诗》第8页。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