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职业生涯及其当代启示/陆建华162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职业生涯及其当代启示 陆建华 中职生德育课程中的《职业生涯规划》介绍了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Donald E.Super)的职业发展理论,我们用这个理论对张謇的职业生涯进行分析,对于张謇的故乡人——海门中专的学生,更具有一番意味深长的涵义。 一、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 舒伯认为职业发展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提出了强调职业发展阶段的理论,比较清晰的勾勒出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他把人的职业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一是萌芽阶段(出生~14岁)。 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以兴趣、幻想为中心,对自己理解的职业进行选择与评价。 二是探索阶段(15岁~24岁)。 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等机会,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职业的社会价值、就业机会进行考虑,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三是确立阶段(25岁~44岁)。 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对限定的职业进尝试,变换工作到逐步稳定,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四是维持阶段(45岁~65岁)。 劳动者在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五是衰退阶段(65岁~ )。 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的职业生涯接近尾声或退出工作领域。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二、张謇职业生涯分析 概览张謇一生,其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只是具体的年龄略有差异。 一是职业生涯萌芽——成长期。 张謇1853 年5月出生于海门常乐镇。他自幼聪颖,4岁开始,便在私塾中读书。10岁时,他以“日悬天上”对师所命“月沉水底”获得赞誉,11岁时以“我踏金鳌海上来”应对老师的“人骑白马门前去”,显现出聪慧灵秀之气,其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和价值观也初现端倪。 二是职业生涯探索——奋斗期。 15岁的张謇开始进入科场。然而,闱场曲折,作为考运不佳的儒生,张謇曾长期经受试场蹉跌,参与县、州、院、乡、会等各级考试20多次,仅直接消磨在考场中的时间就有120天之多。 21岁的时候,他到江宁游幕,先是在江宁发审局,随后入庆军主帅吴长庆幕府,前后总计有10年(1874-1884)之久,获得了丰富社会阅历与多方面工作锻炼。 三是职业生涯确立——转型期。 张謇幕僚生涯期间所撰写的《壬午事略》及《善后六策》等政论文,获得清流人士潘祖荫、翁同龢之赏识。同时,他没有放弃科举之路,终于在42岁的时候(1894年),大魁天下,攀登到科举生涯的顶峰。但他也彻底醒悟,“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毅然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道路诀别,做了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弃仕从商。 1896年,44岁的张謇接受张之洞“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的委派,正式开始“下海经商”,把人生的坐标从“做官”定为“做事”。他的“实业救国”之路从此起步。 四是职业生涯维持——鼎盛期。 张謇在创业的最初两年,受尽了冷遇、煎熬,期间的人间冷暖、酸甜苦辣难以尽述,几乎山穷水尽。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懈。1899年,大生纱厂开车纺纱,当年获得纯利润3.87万两,第二年更获得纯利润11.89万两,到1908年累计纯利润190多万两。 之后,张謇以棉纺织业为核心,先后创办了棉纺、农垦、盐垦、机械、电力、交通等企业数十个,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企业集团,成为当时最大的民营企业,张謇被公认为“东南实业领袖”。 但张謇的职业生涯绝不止步于此,他的“实业救国”梦就是把通海地区建设成为一个富裕、祥和、幸福的家园,然后再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大的江淮地区与整个中国。因此,他在南通兴实业、办教育,致力社会慈善,开展城市建设,使南通成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最早自主建设和全面经营的城市典范,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可以说,“一个人缔造了一座城”,他的事业和声望达到了顶点,进入了职业生涯的鼎盛期。 五是职业生涯衰退——没落期。 辩证法告诉我们,“盛极而衰”,张謇的事业全面铺开、如日中天之时,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大生集团其实已经潜伏着深重的危机。 1922年,张謇70岁的时候,危机终于来临,帝国主义的入侵加上国内的军阀混战,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很多纱厂不是被兼并就是倒闭。大生集团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1925年,仅大生一厂的债务就高达900多万两,是总资本额的2.5倍以上,7月份大生集团资不抵债,轰然倒塌。即使这样,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这位老人仍然为工作四处奔波。1926年8月24日,74岁的张謇溘然长逝,应验了他自己所说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三、张謇职业生涯的启示 将张謇的人生从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角度。这个素材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对张謇职业生涯的得失成败发表自己的观点,虽不免幼稚浅显,却也不乏鲜明而独特的想法,将这些思想火花进行归纳概括,张謇职业生涯对于中职生的启示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强烈的目标。 张謇一生的目标,就是爱国救亡、名族复兴的“实业救国”,这个目标贯穿他的职业生涯始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即便是张謇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有众多遗憾,但他无论在实业、教育、慈善方面,还是在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地方自治等方面都留下的宝贵遗产,仍然穿越时空,为人记取和传承。 因此,一个强烈的目标会产生强大的、无穷的动力,将理想变成现实。心理学家沃森说:“追求目标,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是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中职生职业生涯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到值得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为目标不懈奋斗的过程中获取成功感和幸福感。 二是有高远的视野。 张謇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张謇的许多事业,都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 张謇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个人虽然有高远的眼光,却缺乏实现其抱负的外部条件,最终摆脱不了覆亡的命运。但当代的中职生可谓“生逢其时”,他们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巨大发展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职业教育的灿烂前景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创造了无数的可能,作为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期的中职生,更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契机,紧紧抓住职校生“就业有路、升学有门、创业有道、出国有桥”的黄金机会,以更加国际的眼光、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三是有创业的精神。 许多中职生心中怀有创业梦想,但创业不是“闯”业,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和勇气就可施行的,而是需要科学理智的头脑、客观冷静的姿态、百折不挠的斗志。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的时候,便进行了科学而客观的分析:首先通海是产棉之地,原料不愁;其次是产品有广阔的市场;再次是有比较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最重要的是经历重重困难最终解决了资金的问题。 因此,中职生也要学习张謇坚持不懈、强毅力行的创业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在学习、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努力实践,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规避创业风险,实现人生价值。 四是有调整的勇气。 张謇被胡适称为“失败的英雄”,他有一段著名的话:“(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张謇成功的职业生涯背后,充满着无奈和惆怅,其失败的教训值得中职生反省。大生集团的土崩瓦解,客观上是时代的悲剧和必然,主观上是张謇理想主义的幻灭:他以一己之力试图经营南通这个“新新世界雏形”,而不是“发动群众”,未免孤军奋战、势单力薄;晚期大生集团的“滚雪球”效应被剧烈放大,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太大而导致资金全面短缺,信贷恶性膨胀,远远超过了大生的承受能力,全线溃败也在意料之中了。 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刚刚起步,未来有无限可能,要更加注重与时俱进,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形势,立足现实,投注未来,经常分析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调整、修正、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主动适应外部社会的变化,制定新的措施,从而奋发向上,受益终生。 当然,关于张謇、关于职业生涯,我们可以开发、拓展、探讨的内容还有很多,不是这篇文章所能尽述的,这也正是职业生涯研究最具魅力的地方。
文章分类:
学謇弘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