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张謇所创全国之最考/张廷栖341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 张謇所创全国之最考 张廷栖 清末状元张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家乡实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主张的实践中,在强烈的爱国爱民情愫的趋动下,“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1]张謇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开创了许多前人所未有的事业,有许多位于全国第一,实属全国之最。吴良镛等许多国内外专家对此进行了论证。这对于传承和弘扬张謇的开拓创新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多年来,学术界的浮躁现象十分严重,张謇研究领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张謇所创全国之最的评判,不加论证,随意下断论,轻率地罗列出张謇所创办的许多个全国之最。在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华工商时报》就有题为《张謇创造的“全国之最”》的专题报导,其中说: “通州师范学校(1902年),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05年),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1905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纺织专科学校(1912年),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第一所厂办大学;通州第一幼稚园(1913年),我国最早幼稚园;女红传习所(1914年),我国第一所刺绣技术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4年),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校;军山气象台(1914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气象台;盲哑师范传习所(1917年),开中国盲哑教育先河;盲哑学校(1917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伶工学社(1919年),第一所以正规教育培养京剧人才的学校;《雪宧绣谱》(1920年),第一部系统总结刺绣艺术的专著;大生机器纺织厂股票(1897年),中国最早的股票;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采用股份形式集资创办的首家近代农业企业;同仁泰盐业总公司(1903年),中国盐政改革的试点;大达轮步公司、十六铺码头(1905年),长江航行史上第一家民营企业;南通唐闸公路(1906年),中国最早的族资公路之一;美国南通绣织分局(1920年),中国早期民本的海外机构;大生三厂至青龙港轻便铁路(1921年),中国最早的民营企业自办铁路。”[2] 中央电视台、南通电视台制作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张謇》中,也在其最后公布了这些全国之最。由此传播开来,常常应用于领导讲话、学术著作、学术论文之中。事实上,这些全国之最,有不少是由于一些人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观臆断产生的错误;以后人们又以讹传讹,令有的论文和专著酿成为败笔和硬伤,造成了不良影响。其后果正如《红楼梦》一书中所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弄得真假难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同时也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形象,败坏了学风和文风。笔者认为,确有必要进行认真清理,以正视听;并通过清理,扫除草率、浮躁的现象,端正我们的学术研究态度。因此,不揣冒昧,对以上罗列的许多全国第一的材料和经眼的有关书籍报刊所提及的全国之最,进行了一番梳理。结果发现大概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一、已经通过学者论证,业内已认可为全国第一的 1.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 这是中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大师吴良镛院士,于2003年加于精心论证的。在他的《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著名论文中得出的结论是“张謇先生经营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是年6月,在南通举办的由全国建筑规划和设计专家参加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学术研讨会”上得到认可。后吴良镛院士于2006年出版了《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3]的专著。从此,它成为南通城市亮丽的品牌。 2.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研究馆员,对南通博物苑有这样的一段文字说明:“南通博物苑是中国第一个博物馆,这是我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经多次论证决定的,并取得国际博物馆界的认同。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要算张謇办的南通博物苑’,得到会议代表和文化部的认可。”[4]从此,《中国大百科合书》《中国博物馆志》都确认南通博物苑为中华第一馆,中国博物馆事业从南通开始。 3.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 这是张謇当年就已明确了的。张謇打算通州自立师范学校时,“适湖南、湖北、直隶先后有师范学校之议”[5],所以张謇明确指出:“夫中国之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1902)年始,民间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5]也就是说民立师范是从南通开始的。我们有时称南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可以说是打的“擦边球”,严格意义上不能这样说。有人将其放大,说“只有到了张謇,首创师范”,[6]这是违背历史真实性的。事实上,在张謇创办南通师范教育的六年前,即1896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就设立了师范院。南洋公学当时设制有师范院、外院、中院和上院等四院,“此为我国师范教育的开端”[7]。师范教育并非张謇的首创。还有人进一步扩大,将张謇拔高为中国教育体制两次重大改革者之一:第一次是孔子开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官学”;第二次就是张謇“首创师范学校”,“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突破点”[8]。张謇因而成为与孔子齐名的教育改革家。这种无限制的拔高不是学术研究应有的严肃态度,而是在吹肥皂泡,那是不可取的。 4.伶工学社是中国第一所戏曲学校 根据《江苏话剧百年大事记》的记载,在1919年创办伶工学社之前,我国未有戏剧、艺术类的学校。后来田汉任校长的上海艺术大学,那是1927年创办的艺术学校;田汉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那就更迟了,是1928年的事。当年张謇就说伶工学社“为全国之导线也”[5]。戏剧大师梅兰芳在回忆文章中说,在那时的南方,伶工学社“是开风气之先,唯一的一个训练戏曲人才的学校”[7]。这一观点,后来被学术界认可而广泛应用。如《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中说,张謇“创办‘伶工学社’,成为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个专业戏曲、音乐教育机构”;又说,“伶工学社创办于1919年。张謇自任董事长,……成为我国近代第一个专业戏曲学校”[10]。这说明伶工学社被戏剧界公认为我国第一所戏曲学校。 5.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全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 笔者为此专门作过论证。中国最早的纺织教育是创办于1897年的浙江蚕学馆。它开创了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的先河,在纺织教育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但它并非是—所高等纺织院校,蚕学馆直到1955年并入杭州工业学校时,还只是中等专业学校,所以蚕学馆不能称为全国最早的高等纺织院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它的前身是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于1912年改组而成,当时该校设有机织科。北京工业专门学校,虽然是—所高等院校,开设有机织科,但该校不以纺织为主,机织仅是它的—个系科,它还设有机械、电气、应用化工等系科,因此它也并非是—所独立设置的纺织高等院校。而1912年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张謇于1924年在《致美国政府请求以退还庚子赔款酌拨补助南通文化教育事业基金意见书》中就提到:“纺纱须纺织专门人才,又设立纺织学校,此校为全国所仅有。”[5]1918年8月25日美国《新贝德福周日标准报》上发表的《中国棉纺织厂寻求美国机器》一文中,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就有评论:“在整个广阔的中华帝国,它是唯一的纺织院校。”[11]由此可以认定,张謇创办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是具有国际影响的全国最早的纺织高等院校。 6.通海垦牧公司是全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 上海市档案馆出版的《旧中国的股份制(1868~1949)》一书,列举“清末国内部分有代表性的股份制企业”[12]中有工业、银行、图书等企业,但没有农业。这说明在现有档案中未发现有农业股份制公司。以往仅有以私资或合伙小型围垦沙滩的情况,而如张謇那样以公司制的形式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大规模的垦牧是从未有过的。张謇开始将西方的企业制度应用到垦牧方面,建立了农业股份制企业,并取得成功后,人们才纷纷仿效,形成了垦牧高潮。通海垦牧公司是全国第一个农业股份制企业为专家所公认。清华大学陈争平教授在论文中说,通海垦牧公司这个“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新型农业公司终于办成,其股东中有富商、地主、官僚、也有企业法人”[13]。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书中,也明确它是“第一家近代农业企业”。 7.大生企业集团为中国最早的民营资本集团 根据陈争平教授的观点,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标志着大生纺织企业的跨行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资本集团。当时的企业界有“南张北周”之说,北方的周学熙没有形成资本集团,而且他以官办企业为多。由此,陈争平教授在第三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它(大生企业集团)是中国最早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张謇“建立了在清末民初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14]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一书中,也明确大生企业系统为“第一个民族资本企业系统”[15]。 8.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院校 1914年,张謇在担任农商总长期间,兼任全国水利局总裁。为了培养水利人才而创办了这所高等学校。在此之前,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创办储才学堂,分设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在农政门又分设种植、水利、畜牧、农器等目。该校水利方面的专业可能是开了近代水利教育的先河。但它仅为一所学校的一个“目”,并非独立的水利学校。后来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班,与培养水利人才有关,但也只是临时办的一个班。所以,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之前,无水利专门学校可言。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一书中,明确“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水利专门学校”[15]。 9.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盲哑师资的学校 张謇看到“盲哑累累,教育无人”,因而创办盲哑学校。而办盲哑学校,则需要盲哑师资。当时国内无盲哑师资,“欲延聘西师乎?资重而不可以时得,权且不操于我”[5]。于是张謇于1915年藉用博物苑中馆创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查《中华近世通鉴(教育专卷)》,当时未有盲哑师范的学校。虽然张謇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办学时间很短,但其开创了盲哑师范教育,而且可以说它是清末民初唯一的一所盲哑师范学校。 10.狼山盲哑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张謇培养了盲哑师资以后,于1916年11月在狼山创办盲哑学校。在此之前,1898年,“美国传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山东烟台创办启瘖学馆,招收聋哑儿童入校学习。这是我国最早的聋哑学校”[7]。但是,它可不是中国人办的。张謇在盲哑学校开学典礼的讲话中说,“我国北京、上海、烟台等处,虽亦有盲哑学校,然皆基督教会所设立”[5]。所以,狼山盲哑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开华人自办盲哑学校之先河”。 二、尚缺乏证据,有待进一步论证的 1.军山气象台是不是全国第一所民办气象台 有人说,“军山气象台 1917年(民国六年)建,中国第一家气象台”[16],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早在公元473年南朝刘宋时期,祖冲之就在江宁(南京)北极阁山上设置观察气象的“灵台候楼”;1341年元朝至正年间,元顺帝在此再度设置观象台;明朝时期在此设置的壮观的“钦天台”,比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还要早295年;1928年,竺可桢在北极阁山上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近代气象科学的最高机构———国立中央气象研究所,六面五层的观象塔和飞檐雕梁的图书馆是其标志性建筑。南京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发祥地,北极阁气象台才是我国第一个气象台。 还有人称“军山气象台是南通的第一所气象台,也是全国第一个民办的农用气象台”[17]。这一说法,未见文章加以论证,亦未有行业权威人士认可,因而有待论证。 2.张謇创办的公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不是全国最早的设有本科的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 有一种提法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张詧、张謇等人购通州柳家巷陈氏旧宅创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次年易名为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招收四制本科生。是全国最早的设有本科的中等女子师范学校”[18]。根据《中华近世通鉴》,1902年5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湖北武昌师范学堂。……这所学堂按《奏定学堂章程》,应属优级师范学堂。此后,张之洞在湖北还办了武昌道师范、襄阳府师范、荆门州简师、黄陂县初师等。他还在湖北办了两湖总师范学堂、师艺传习所、女子师范学堂和商业、工业、农业教员讲习所以及艺师讲习所”[7]。由此看来,张之洞在创办众多的师范学校中也有女子师范学校。所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建,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16]的提法是不可能成立的。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不是全国最早设有本科的中等女子师范学校,尚需加以论证。 3.港闸公路是不是我国第一条民办公路 有人说,“位于南通市西北郊的港闸路是全国最早的民营公路”[19]。也有人说,“港闸公路,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建,中国最早的公路”[16]。刘道荣、张贤江在第一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交流论文中说,“经考证,港闸公路是南通第一条公路,也是江苏省的第一条公路”,而没有说是全国最早的民营公路。但是作者又说,“据《1986年中国交通年鉴》所列载的国内其他各省和自治区最早的公路,修建时间均在南通港闸公路之后”[20]。可是作者未就“是不是第一条民办公路”“是不是最早的公路”作出结论。所以,需要通过公路交通史来加以论证。 4. 中国影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不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电影制作公司 有人认为,“1919年,张謇联合朱庆澜、程龄荪、卢寿联等人集资10万元,在南通筹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以股份制形式创建的电影制作公司”[21]。张自强先生的《南通电影历史概述》”一文中说,于“1920年春,居住在南通的祖籍扬州人卢春(寿)联,在西公园创建了‘南通影片公司’”,“1922年,张謇发起筹建‘中国影戏制造有限公司’”[22]。这一史料说明,在张謇创办中国影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之前就有“南通影片公司”,那么它显然并非第一家影片公司了。该文又提到“向上海胜洋公司租片,在‘更俗剧场’放映了一个月就停映了”[21]。那么上海这些电影制作公司成立于何时?据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一书提供的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电影企业是“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0年改为“影片部”,1926年改为“国光公司”[15]。但该公司是否是股份制公司?所以,需待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才能作出定论。 5. 唐家闸的大生职工医院是不是我国第一所职工医院 有人将大生职工医院说成是全国第一家职工医院。说张謇“在唐闸大洋桥下河东首办了一个规模较大的西医为主的职工医院,这在当时全国各大纱厂和工矿企业中是绝无仅有的”[19]。当年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民族民用工业的发展,工厂比大生纱厂规模还要大的有的是,它们有没有职工医院?所以有待掌握足够的资料,并加以论证,才能下结论。 三、明显不是全国第一的 1.南通女工传习所并非是全国第一所剌绣学校 “南通女工传习所为全国第一所刺绣学校”这个提法,广为流传。领导讲话,学术著作中常能见到[23]。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前身是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的手工传习所。手工传习所创设于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908年2月)。据南通师范学校记载:“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附设手工传习所,分编编、造花两科。”[24]“造花”即刺绣。1914年编辑、1915年出版的《南通自治十九年成绩》一书中,称为“女工传习所”。1914年,张謇聘请沈寿来南通县立女工传习所任教。沈寿原名沈云芝,其夫余觉又名沈熊、冰臣,清代举人。光绪三十年,余觉得悉慈禧70寿辰,以其夫人沈云芝刺绣的“八仙上寿图”为寿礼,深得喜好刺绣的慈禧欢心,亲笔手书“福”“寿”两字相赠,沈云芝由此更名沈寿。余觉又乘机上书建议创办女子刺绣学校,获准在农工商部设立绣工科(1904年),招生办学。绣工科即为官办的刺绣学校。慈禧并下谕余觉、沈寿夫妇前往日本考察工艺教育。1905年,余觉、沈寿夫妇回国后即在绣工科教学,直至辛亥革命,清王朝灭亡,绣工科解散。余觉、沈寿夫妇流落天津,为生活所需借住植物园,自己办起女工传习所,生徒不多,收入有限,历时二三年之久,直至应张謇之邀。南通女工传习所在历史上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均不是第一所刺绣学校。(详见陈佐先生发表在《南通今古》2004年第5期上的《就〈飞针锦绣誉全球〉存疑与邱健商榷》一文)。 2.张謇在唐家闸创办的南通育婴堂并非是全国第一所育婴堂 有书叙述张謇“本着以人为本的儒商思想,于1906年着手在唐闸创办了全国第一所育婴堂”[19]。不说全国育婴堂之多,仅南通而言,育婴堂在张謇之前早已有之,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就有记载。钱达所撰的《南通的育婴堂》一文说,南通的育婴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康熙三年(1664),殷茂乾、刘昌祚等率先在州治西天妃宫兴建育婴堂[25]。张謇鉴于该所育婴堂设备简陋,环境欠佳,而另择唐家闸鱼池巷(又称裕稚巷)新建。而且城内旧育婴堂所在的巷子至今仍有“育婴堂巷”之名。可见,张謇在唐家闸所办的育婴堂肯定不是全国第一个育婴堂。也有人为了硬凑多少个全国第一,将张謇办的育婴堂冠于“新式”、“私立”,称全国第一个新式育婴堂。首先新式与旧育婴堂区别在何处,未有标准;况且,全国的新旧或公私育婴堂究竟有多少,亦尚未见到资料,凭什么说它是全国第一个新式的育婴堂或者私立育婴堂呢? 3.大生纱厂并非中国首家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 有人说大生纱厂是中国首家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26]大生纱厂是我国早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股份制企业之一,但并非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我国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是轮船招商局。《旧中国的股份制》一书的开卷说明:“1872年,由李鸿章奏请清廷募股建立的轮船招商局,就是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2]而且在大生纱厂之前的股份制企业,除了轮船招商局,还有汉治萍公司、中国通商银行等。所以大生纱厂并非中国首家发行股票,大生纱厂发行的股票并不是全国第一张股票。 4.《雪宧绣谱》并非我国最早的刺绣专著 有人说,“《雪宧绣谱》1919年(民国八年)由翰墨林印书局出版,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刺绣艺术的专著,由张謇、沈寿合著”[16]。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刺绣专著不是《雪宧绣谱》,而是成书于清道光元年(1821)的《绣谱》,为清代女刺绣工艺家丁佩所撰。丁佩,字步珊,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是著名苏绣艺人,绣艺高超。《绣谱》以绘画、书法、诗词、建筑等艺术同刺绣比较,深入浅出地解说刺绣工艺的规律。该书分择地、选样、取材、辨色、工程、论品六章。书中提出了“能、巧、妙、神”的美学原则和“齐、光、直、匀、薄、顺、密”等苏绣的特点。它才是中国古代有关刺绣工艺的第一部专著。 5. 1895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不是全国首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 有的著作中说,“大生纱厂,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建,中国首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张謇任总理”[16]。在大生纱厂之前,中国的棉纺织业已有相当的规模,据《中国棉纺织史稿》的记载,从1890年至1895年期间就有上海织布局、上海华新纺织新局、湖北织布局、华盛纺织总厂、裕源纱厂、裕晋纱厂、大纯纱厂等[27]。这些纺织厂无论是官营还是民办一般均采用股份制。“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是1890年开车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2],“1881年12月的消息说,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本已经招足了”[27]。它才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 6.南通公共体育场并不是全国最早的体育场 有人论证说,“张謇于1913年出资在南通修建的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应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公共体育场,推翻了传统认为的1917年3月建成的上海公共体育场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公共体育场的观点”[28]。 这是作者用了《张謇所创企事业概览》一书中的史料[9],而这一史料来源于《二十年来之南通》,书中说,“第一公共体育场……开办于民国二年,系张詧、张謇两先生捐资创办”[29]。该书作者的论据来源于南通学院农科的学生陈翰珍,他把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创办的时间由民国六年错写成民国二年,提前了四年。这个小小的错误,引起了后人一系列的差错。作者以错误的史料得出错误的结论,以讹传讹,流传后世。事实上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与上海体育场同在1917年创办,[30]但比上海体育场要晚建两个月。 学术研究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有长期的资料积累。张謇研究历经许多专家长时间呕心沥血的艰苦积累,资料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扩大。这就为辨认张謇所创的“全国之最”,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让我们以此为开端,共同建设张謇研究界良好的学术风气,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创立“张謇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赵鹏、都樾、赵明远等先生参与了本文的讨论,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第3页,中华书局,1930年。 [2]《中华工商时报》第98页,1995年8月29日。 [3]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4]吕济民:《张謇创年中国第一个博物馆》第29页,《文史知识》,2003年8月。 [5]曹从波、杨桐:《张謇全集》第4卷第12页、第16页、第405页、第105页、第109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6]卜贵林:《张謇与中国教育近代化思想》,《教育研究》,1992年9月。 [7]宋荐戈:《中华近代通鉴(教育卷)》第104页、第283页、第110页、第114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 [8]黄志良:《中国近代垦牧第一滩——张謇的实践研究》第170页,河海大学出版社。 [9]肖正德:《张謇所创企事业概览》,南通市挡案馆、张謇研究中心,2000年。 [10]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第48页,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 [11]赵明远、李宜群:《1918美国报纸对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的长篇报导》,《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页,2002年。 [12]上海市档案馆:《旧中国的股份制》,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年。 [13]陈争平:《张謇的苏北盐垦事业:“公司+农户”的创举》,《张謇研究年刊》第281页,张謇研究中心,2007年。 [14]陈争平:《从大生模式看张謇在企业制度方面的历史贡献》,《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下册)第450页,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15]江林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第468页、第658页~660页,重庆出版社,1998年。 [16]庄安正:《张謇研究》第129页、第121页、第117页、第125页、第11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7]陈娟:《中国第一个民办气象台》;陈亮:《第一南通》第20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 [18]王建民:《南通市教育志》第103页,新华出版社,2001年。 [19]凌步桂、陆文德:《中国第一条民营公路》;陈亮:《第一南通》第23页、第17页、第19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 [20]刘道荣、张贤江:《略论张謇在公路交通建没方面的贡献》;严学熙:《论张謇》第61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1]曹琳:《中国第一家股份制电影制作公司》;陈亮:《第一南通》第14页、第35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 [22]张自强:《南通电影历史概述》,《南通今古》第34页,1989年。 [23]肖正德:《张謇所创企事业概览》第276页,南通市档案馆、张謇研究中心,2000年;庄安正:《张謇研究》第12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南通师范学校校史编纂委员会:《南通师范学校校史》第19页,2006年。 [25]钱达:《南通育婴堂》,《南通今古》第32页,1990年。 [26]张季直先生事业史编纂处:《大生纺织公司年鉴》(红色小封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27]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114页、第103页,科学出版社,1953年。 [28]韩燕、常生:《末代状元张謇的社会体育思想与实践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102页,2008年。 [29]陈翰珍:《二十年来之南通》,翰墨林印书局,1938年。 [30]张绪武:《张謇》,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年。 补录: 拙文《张謇所创全国之最考》[1]发表以后,引起了南通学术界的积极反响。读雪斋主连发《〈张謇所创全国之最考〉的补充》[2]之一和之二,曹琳先生今年4月针对拙文发表了《关于几个问题的隔空交流》[3]等文章。这些文章为该命题补充了许多史料,对我提出待考的部份內容进一步作了论证,也纠正了我的个别差错。拜读这些大作,令我收益匪浅,我十分感激。我真正感受到,学术探讨、批评和争论是学术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有关文献指出,当前国内学术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形成良性的、建设性的学术争论常规。现实却有一个现象,就是公开的学术批评较少、私下的个人攻讦较多,缺乏对于学术观点公开的、客观的批评,而过多地在背后私下议论,甚至是进行人身攻击。[4]读雪斋主和曹琳先生带头对我的考证内容进行真诚的善意的批评和爭论,这种为南通学术界营造正常的批评环境和文化氛围所作的努力,就显得更加可贵可敬,值得提倡和弘扬。 我写这个考证的缘由,出于一部重要著作中[5]引用张謇所创全国第一的资料有误。此事令我深感可惜,深受刺激。我认为这是我们张謇研究者的大过。有人十分随意地,不加考证地罗列许多全国第一,长期以来也未有人认真地加以考证和纠正,以至以讹传讹,让不少人上当受害。我出席了这本著作的座谈会后,希望有人对这一课题做考证工作。社科联蒋建民秘书长却鼓励我去完成。以我的史学水平、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具有的知识面,远不能胜任这一仼务,但历史的责任感趋我一试。 经过一年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列出十项可以认可的全国之最(或称第一)和六项尚待进一步考证全国第一,否定了五项全国第一。形成初稿后,于2010年张謇研究中心年会上征求意见,先后得到赵鹏、赵明远、都樾等先生的帮助和指正。2011年在内刊发表此文,同时寄呈市委丁大卫书记,得到他的重视,并批转给所有市委常委和政府市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传阅。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使我领会到这一考证不仅是学术研讨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弘扬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问题。因此我投稿于《南通大学学报》公开发表。我认为,我的文章仅仅是这一考证工作的发端而已。文章分别在内刊和公开刊物上发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现据读雪斋主、曹琳等先生的的大作,作考补如下,其中考证了四项待考项目和修正了一项全国第一。 1.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设本科的中等女子师范学校 根据读雪斋主的考证,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设于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堂[6],但是初设时仅有简科,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设本科。创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也于宣統二年(1910)才设本科。而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就招收了四年制的本科生。所以,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是全国第一所设本科的中等女子师范学校,证据确凿,无可非议。 2.狼山盲哑学校应为中国人独立设置的第一所盲哑学校 读雪斋主根据民囯二十三年(1934)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7]的记载指出,民囯五年一月(1916.1)湖南省救济院附设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而在其后10个月创办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就不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然而,湖南省盲哑学校附设于救济院,并非独立设置;而南通狼山盲哑学校却是中国人独立设置的第一所盲哑学校。读雪斋主的观点,修正了本人在拙文中将狼山盲哑学校定位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的观点。 3.南通博物苑测候室为中国近代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测候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南通博物苑中馆落成,初名为“测候室”。在三间平房的中间一间的屋顶上建有平台,称之为“观象台”,安装有测风、测雨仪器。“测候室”东侧,建有寒暑亭,安装测量温度、湿度仪器、仪表。是年9月1日起,正式观测记录。经理(后改为主任)由博物苑主任孙钺兼任[8]。 根据《中国通史》第十一卷(下)第三十五章所言:“1905年,张謇在他个人所设的博物苑开始气象观测,开国人气象观测之先河”。另有一个统计:“1911年存在的本国所设的54个测候所中53个为海关所设,另一个便是张謇所设。”[9]当年海关为外国人掌控,所以这53个并非中国人所办,那么《南通气象志》“南通博物苑测候室为中国近代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测候机构”的论断,是有依据的[8]。 4.南通军山气象台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民营气象台 读雪斋主指出,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十二卷(下)第五十六章第十一节《天文研究机构概观》中说,“在本世纪一十年代末,国立天文研究机构仅有1912年接管清钦天监后成立的中央观象台一个”[9];该书对民办南通军山气象台所作的介绍是,“位于江苏南通军山天文台(当时天文与气象不分家,即通用)建于1916年,是近代天文事业处于萌芽阶段出现的一座民办天文台”[9]。读雪斋主以此来论证,“上世纪一十年代中国的气象台只有两家,一是官办的中国观象台气象科,一是民营的军山气象台。前者创办的时间早于后者,可以断定军山气象台不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气象台;而就民营而言,无疑是中国民营的第一个气象台”[2]。 《南通气象志》载:“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央观象台气象科首任科长蒋丙然曾称‘军山气象台为中国私家气象台之鼻祖’。其实,军山气象台不仅是私家气象台之鼻祖,还是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气象台。其先,虽有1915年在中央观象台内建立的气象科,并绘制了等压线图,可谓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张天气图,但没有形成气象台的架构,不能称之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气象台。”[8]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军山气象台是中国民营的第一家气象台。因为“私立”即民营。但同时还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军山气象台是不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气象台”?从时间上来看,军山气象台在中央观象台气象科之后,是不能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气象台”;然而有人认为,它一成立就机构完整,运作正常,对外联系,发布天气预报,而中央观象台气象科宣布成立后却还在完善之中。第二,认为中央观象台内建立的气象科“没有形成气象台的架构”,依据何在?第三,《中国通史》第十二卷(下)所说的“应该说,中央观象台就其设备和工作的总体而言,还算不上是一个近代天文研究机构”[9],这里的中央观象台同其中的气象科有没有关系?所有如此,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5.南通影戏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电影制作公司 曹琳先生是戏剧方面的专家,他在挖掘南通戏剧史料方面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以丰富的史料论证了南通影戏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19年,匡正了南通过去的多种说法,现在这已是学术界和电影界的共识。他又以《中囯无声电影史》[10]论证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是我国第一家电影企业,1920年改为影片部,但并非独立经营,也就谈不上股份制公司。即使1926年改为独立经营的国光公司,也比南通影戏股份有限公司迟了七年。因此,南通影戏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股份制电影制作公司是确凿无疑的。 曹琳先生还帮助我纠正了地方的“戏曲”与“戏剧”之误。可惜的是我还未来得及向他表示谢意,他便匆匆地离开了人间,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已被提及的张謇所创全国之最的考证,一定还将继续。而张謇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他以开拓创新精神创下的全囯之最,我们目前所能认识的可能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今后还会有所发现,需要考证。我深有感触的是,一个新论点的提出,能够得到别人的批评和争论,是一件幸事。这种批评和争论越激烈,得到的反馈信息也就越多,锤炼出来的观点也就越能动站得住脚。 参考文献: [1]张廷栖:《张謇所创全国之最考》,《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6期;《江海文化研究》2011年第4期。 [2]渎雪斋主:《〈张謇所创全国之最考〉的补充》,《江海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2012年第2期。 [3]曹琳:《关于几个问题的隔空交流》,《江海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 [4]姚毅、刘国松:《我们亟需正常的学术批评》,《人民日报》2012年7月2日。 [5]丰坤武:《南通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7]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出版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 [8]编撰委员会:《南通气象志》第36页、第37页,气象出版社,2012年。 [9]白寿彝:《中国通史》第1806页、第1650页、第1652页、第16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0] 郦苏元、胡菊彬:《中囯无声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 (作者单位:南通张謇研究中心。本文刊《张謇研究》2011年第2期,“补录”系作者后来所写) 编辑 高广丰
文章分类:
十年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