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高立卿墓志残帖126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记高立卿墓志残帖 赵 鹏
寒斋有一本石印字帖,因为缺了封面和首页,所以隔了好多年后才知道,它原来是张謇撰文、郑孝胥手书的《高君立卿墓志》。 墓志主人高立卿,原名清,满清王朝覆亡后改名寿阳,立卿是他的字。他生于1850年,祖籍江西龙泉县,因父亲经营木材业而来通,并定居于金沙镇。张謇筹办大生纱厂时,他出力很多,后来则作为厂工董事一直参与纱厂管理。此外他还协助创办了唐闸的阜生蚕桑染织公司,并在家乡与乡绅联合举办教育、慈善事业,虽然中途备受艰困,却凭着他的坚忍不懈而最终告成。辛亥革命后,他被推举为南通县议会参事员,以处事刚毅果敢而为人称誉。1912年秋去世,张謇曾有挽联致悼,联文为: 佐成工业与敬夫同,范富虽争,冰炭终收相息效; 劝学乡闾为通州望,颜陶顿诀,壶觞永绝宴私时。 联文把他们的关系比作北宋名臣范仲淹和富弼,说办厂期间虽然因见解分歧而有争执,但最终还是能够达成一致。对于高氏的去世,张謇则自感如同南朝诗人颜延之哀诔陶渊明那样伤情。次年安葬前夕,张謇又写此墓铭,为失去这位同甘苦共忧患、始终坚苦忠实的老友再致慨叹,于此颇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墓志由郑孝胥来书写,并不单纯是因为郑氏在书法界享有盛名,因为他们之间也曾有所交往。《郑孝胥日记》里就留下不少他们往来的记载,其时间主要是在大生纱厂筹建阶段,只是日记里高立卿的名字,最初被写成“高力臣”,后来才有以改正。想来是起初只闻其名,又受到方音影响,才有那个误写的。 当年大生纱厂因集资无门,不得已而领下原湖北纺纱官厂进口纺纱机,折成官股,进行“官商合办”。因那批机器搁置上海杨树浦仓库多年,大多已残锈不堪,出于无奈,只得用此粗粗维修而将就开工。郑孝胥1987年11月5日在日记里写:“晨,同书箴往杨树浦。先过华盛纱厂,会同盛荔孙、潘剑云、汤谟士、崔毅堂及通厂之刘一山、高力臣、林兰荪等,同至堆机篷中。”所记就是共同查看那堆机器之事,可见高立卿也参与其中。到了次年的2月20日,郑孝胥有记:“高立卿来,谈通州纱厂事。汤谟士极出力于造厂,高能调护之。”从记载中郑对高的欣赏,似也可以感觉到此时他们的交谊已非平泛。 高立卿的墓志曾由镌碑高手方训谋刊刻而置于墓中,原迹则被高氏后人装裱成轴。将它印成字帖是1948年底的事,而先父仲希公恰恰是当事人,所以寒斋这本的最后有他的手书跋语: 此为大生公寓高氏德权之中堂。民国三十七年冬十二月,翰墨林尤主任嘱钩落石,共计八百八十六字。适天寒地冻,历五日始成,大致无差,获得好评,心殊快慰。然光阴似箭,余目力渐差,今后恐不复再有此目力任此工作矣,书此以示纪念云耳。 跋语作于1949年5月,大概是字帖刚印成,看着满意,故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欣喜之情。跋文提到的高德权,就是高立卿的长孙,而尤主任则是翰墨林印书局的负责人尤勉斋先生。 至于字帖的残缺,其实是故意之为。那是在“文革”噩梦初临之时。郑孝胥的汉奸之名本就是早已周知,不道张謇忽也被公布了“十大罪状”,为了防止受到牵连,这才把印有两人名字的首页及封面撕毁的。庆幸的是,这本字帖因此没有在抄家时被作为罪证,并且存留了下来。 由于这字帖是私家委托印制,只作为赠送亲友用,并不公开发行,所以外间流传极少。数年前曾于某处看到完整的一本,当时也动过复印补全的念头,只是因循未果,后来竟又查找无着了。最近,通州的葛明友先生向博物苑捐赠了一幅这个墓志的整张拓片,我因参与其事,特请复印了所缺部分,终于把字帖补全。原帖是白底黑字,而所补碑拓为黑底白字,因此看上去有些不协调。不过这也好,就用这不协调,来旁证那个黑白颠倒的岁月吧。 (作者单位:南通博物苑)
文章分类:
史料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