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穿越时空的凝视/庄安正(整理)

67
作者:庄安正 整理(周权 张连芹 万向南 王瑶芳 周晓花 万向南)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穿越时空的凝视

----通大学子《张謇研究》学后感悟

庄安正 整理

整理者告白:下列6篇短文摘自南通大学学子学完《张謇研究》课程后所写的作业。该课程是本人自上世纪90年代南通师范专科学校时期即开始讲授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延续十七八年至今。选修该课程的学子来自文、史、法、理、工、医、艺、体等不同专业,均当二十年少。至于籍贯,既有南通本地及江苏省内,也有天南地北的其他省份。若统计前后选修人数,2000多人应无疑问!学子们学前对张謇略知一二,选修动机不尽相同,但当学习结束,他们往往情有所动,收获满满,批阅他们的作业,每每令我砰然心动。遗憾的是早期作业已经遗失,这6篇短文,选自近年某学期某公共班级学子的作业,体裁属随感一类,文中语言多为日常用语并稍显稚嫩。但阅后可知,这是当代80后、90后年轻人对百余年前历史前辈张謇一次穿越时空的凝视。双方虽在所处时代、人生阅历与伦理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但又在爱我中华、复兴民族的志向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故当代学子这种对历史前辈凝视的结果,便是敬仰之情的油然而生,以及奋发志向的进一步确立。作为教师,本人乐听其言,乐观其文(自然更期待他们在毕业离校后的人生中实践自己的誓言)。学子们的作业,也应该是南通张謇研究成果中几朵翻腾的浪花吧!与读者分享他们的收获,是我推荐六篇短文的目的。

(整理者系南通大学教授)

状元实业家

张謇生活在清末民初动乱年代。青年时寒窗苦读,四十一岁才金榜题名。

高中状元的张謇,本来可以像古代知识分子那样“学而优则仕”,但他并没有留恋仕途。状元及第后,他回到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实践。这段时期恰恰成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期。在实业方面,首先是一家纺纱厂在南通拔地而起。张謇亲自为纺纱厂命名为“大生”。大生一词,源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反映了张謇的民本思想和办厂宗旨。张謇接着又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资生铁冶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大隆皂厂、颐生酒厂等许多近代企业,南通成为了除上海之外又一座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张謇在创办实业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是否要做一个守财奴呢答案是否定的。他实际上是将实业赚回的钱财用于发展新式教育,首先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张謇还陆续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纺织专门学校、医科专门学校与女工传习所等新式学校,为南通培养了许多人才。他还创办了博物苑、图书馆、伶工学社,建造了一流的更俗剧院,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此外,张謇还关注民生,创建了盲哑学校、新育婴堂、残废院、贫民工场等慈善事业,展示了富有同情心的民本思想。张謇心目中早有了南通城市规划构想,他要将南通建成一座新城,使之成为全国的模范城市。为之配套修建了港闸公路,城闸公路、城山公路、城港公路,以及天生港码头,将南通“一城三镇”联为一体。到1922年时,江苏百分之六十六的公路都分布在南通,靠个人力量建筑这么多的路谈何容易啊!何况他还修建了大生三厂到青龙港一段长达6.5公里的轻便铁路。在当时,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张謇虽是一个封建旧知识分子,但他身上却透露出近代气息。今天,张謇的时代早已逝去,当我们拨开云雾,回首去评价张謇时,真的为他当年的作为所折服,为他的壮举所惊叹,为他的人格所吸引他宛如一位巨人站在南通这片土地上,指挥着他的团队,齐心协力地建造着南通新城;同时他又宛如一位精明、能干的经理,经营和管理着南通。正鉴于此,才为南通赢得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称,这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和赞扬。张謇一生创造了十多项近代中国与江苏之最。除此之外,我认为张謇还有一项第一,那就是他既是状元,又是著名实业家,教育家与慈善家,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人。张謇凡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他前半生刻苦学习,金榜题名;后半生实业、教育救国,名扬天下。正是这两个“半”构成了一个“整”,铸造了他辉煌的人生,所以我认为冠他以“状元实业家”的称号最合适。“祈通中西,力求精进”两句话,饱含了张謇的良苦用心。他希望我们后人既保持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以海纳百川的气魄拥抱世界的文明成果,融通古今,学贯中西;再加上积极上进,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共同振兴我们的民族。新的世纪,作为南通大学学子,我们应该秉承张謇遗训,学习和理解张先生的伟大成就和伟大人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作者:周权)

传奇式的人物

以前接触张謇先生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但那时对他仅仅是平面的了解,知之甚少。进南通大学选修了一个学期《张謇研究》这门课后,才对他有了详细而又深刻的了解。

张謇一生办实业,办教育,其主旨就是要使国家昌盛富强。实业是张謇一生事业的主体,他以大生纱厂为中心,先后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大达轮船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在那个政治格局纷繁杂乱、国仇家恨接踵而来的悲情时代,创办企业的难度可想而知,每创办一家企业都要突破万重困难才能成功。可以说,张謇为我国近代实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又按照“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教育文化事业。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盲哑学校,以及医学专门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和南通大学等一系列学校。毛泽东同志曾说:“讲到近代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我感觉讲到近代教育,同样也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是个传奇人物,他把一生精力都放在了创办实业,教育育人上。我有时在想:张謇哪来那么充沛的精力在办实业同时又搞教育、慈善什么的。他每天要面对多少个问题啊!一个问题还未解决另外五个、十个又冒出来了,这可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在清末民初那个环境下没有任何一个其他人有那么大的毅力和信心去做那么多事。张謇是个商人,自古就有“无商不奸”这句话,商人往往把钱看得比身家性命还重要,而张謇却把大把大把的钱拿去搞教育、慈善事业。张謇是个状元,完全可以在状元府里享清福,而他却一直在外为实业、教育与慈善东奔西跑。听完课后,我明白了,是救国的高尚动机与复兴中国的雄心壮志激发了张謇几乎无穷无尽的精力!

胡适先生说:“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没错!张謇是个伟大而失败的英雄。他的伟大我们有目共睹,而他的失败,是因为当时非常恶劣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张謇的失败,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在张謇身上还有一点我很惊讶和佩服,他一直坚持写日记,从20岁开始,一直坚持了50多年。尽管晚年杂务缠身,身体又不好,他还一直坚持。张謇把一生的心路历程都记下,这是何等的毅力啊!无意间在网上还看到了张老先生书写的楹联,不愧是清末状元!不仅字写得漂亮,楹联也写得相当好。张謇的一生可以说始终是个传奇。张謇,一个有着钢铁般意志与奇迹般经历的人。

(作者:张连芹)

一位真正的慈善家

告别了高中,我来到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南通,进入了南通大学学习。一提到南通,就会使人想到张謇,但我原来对张謇不太了解,只知道他是一个清末状元,倡导实业救国,此外一无所知。这学期我上了《张謇研究》公共选修课,起初还在想《张謇研究》研究什么呀?无聊死了但当听了老师的讲解,我爱上了这门课,我开始由衷地佩服这位清末的状元郎。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在清末民初动荡的时代,他抓住时机,发挥个人力量,推动南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有句俗话说:商人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张謇的企业虽然离不开盈利,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利国福民。张謇用那短短的一生,做了许多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最让我佩服的是他作为一个实业家却有一颗博爱的心。那个时代人们生活动荡流离,许多人只求自保,他却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社会上无助的穷人,尤其是可怜的孩子。张謇办了南通盲哑学校,让那些生理上残疾的孩子不仅获得学习文化的权利,还能学得一技之长依靠自身力量养活自己。他还创办了南通新育婴堂,收留那些一生下来即被父母遗弃的婴儿,收留的婴儿最多时听说竟达上千人。张謇创办盲哑学校与育婴堂都是自掏腰包的,晚年遇到办学经费困难时,他曾多次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依靠卖字来筹集经费。试想一下,一位白发苍苍的状元郎不图安享清福,却在为慈善事业大声呐喊,奔波劳碌。张謇在青年时就有大志,有一年发现淮河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即立下为救民志向。后来他有了能力就真的带着专家到淮河边考察,动手治理泛滥的淮河,这说明张謇关心大众疾苦的情怀是一贯的。上了这门课,我感受到他深深的爱国心,浓浓的大众意。张謇最后是在1926年盛夏视察长江防洪堤岸时因中暑与劳累病倒去世的。他一生始终与大众疾苦有缘

张謇是一位真正的慈善家,做到了以天下为己任,不遗余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把南通建设成为了一座模范的城市。他的业绩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通不会忘记他,中国也不会忘记他。

(作者:万向南)


坚持和创新

本学期公选课选的是《张謇研究》,虽然所学只有短短十几周时间,但是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带着我们全方位地认识了张謇这个人,体验了他身上那些让人崇敬的精神。

早就耳闻张謇和科举考试有很深的渊源,但一直不是很清楚。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张謇把前半生都献给了科举考试。对张謇来说,那绝对是个曲折而又痛苦的过程。从1868-1894年,先是六次江南乡试或顺天乡试(1870年、1873年、1875年、1876年、1879年、1885年),攀登上举人层面;后又经历了五次礼部会试(1886年、1889年、1890年、1892年、1894年),前四次都失败了,26年间失败共有九次,可谓屡战屡败。但是张謇没有就此放弃,又屡败屡战,终于如愿在第五次会试中考中状元。26年间张謇自然遭遇过许多痛苦和彷徨,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最终他还是坚持下来,并获得了成功。坚持,这是我从张謇身上汲取到的第一笔精神财富。我很佩服张謇在那样的情况下能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与梦想。给自己订一个目标,然后向着它不断进发,直到实现的那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进大学前,目标似乎就是考大学,那时的我也给自己上足了发条向着大学冲刺。进了大学后,我的发条再也紧不起来了。或许三年的高中生活太紧张了,自己不堪回首;或许进大学后没能找到下一阶段的目标,觉得很迷茫,有力也不知要在什么地方使。很多时候,一开始雄心勃勃,可在实施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想想张謇,参加了26年的科举考试,26年啊!再看看自己,却总是时热时冷,真是不应该。尽管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早已淘汰了,但张謇那种咬紧牙关坚持进取的精神我还是应该学习的。我们艺术设计刚分了专业,我进了环艺班,不管这个专业怎么样,我一定要坚持学好这门科目的目标,前面的路有多难走,我也要好好地走下去,我会时常用张謇坚持不懈的精神激励自己,让自己在大四毕业那年自豪地说,大学四年我真正学到东西了,能够成功毕业了!

这门大部分时间,老师给介绍了张謇创造的十余项中国与江苏近代之最,也就是张謇后半生在事业上的成就。张謇后半生大致干了三大类的事情:实业、教育与慈善。实业包括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同仁泰盐业公司,以及资生铁冶厂、大达轮船公司等一系列企业,涵盖面极广。因为实业发展需要人才,张謇又开办了很多学校,比如通州师范学校、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以及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直至南通大学等等。张謇还是个充满爱心的人,开办了很多慈善机构去帮助社会上生计困难或生理上有残疾的人。一个人一辈子能在世上创造一项全国记录,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张謇竟然创造了十余项中国与江苏近代之最,可以说张謇后半生几乎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度过的。创新,这是我从张謇身上汲取到的第二笔精神财富。真的很佩服张謇有那么大的热情投身于他的事业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现在社会是知识创新型社会,我需要像张謇那样具有创新精神,敢想敢做,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局面。联系到我所学的专业——艺术设计,和创新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我只有用创新精神才能设计出吸引人的艺术类作品。艺术的生命在创新,虽然我是学美术的,但是从张謇身上得到了不少的启示。

张謇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都能使人肃然起敬。坚持和创新是我从中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我会试着向张謇看齐,时常用他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对待身边的事物,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王瑶芳

成功=信念+努力+机遇

经过十一周的学习,我终于学完了《张謇研究》这门课。当初选这门课的动机可能是出于对张謇的崇拜吧,毕竟他是南通近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掩卷沉思,从张謇出生到考中状元,再到创办很多实业、教育事业,最终到逝世,这一切象电影镜头一样在我脑海中一一闪现。张謇除了给南通近代带来了新的希望与质的飞跃外,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作为一名学医的大学生,我从张謇一生经历中明白,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要有可贵的机遇,不懈的努力外,正确的信念也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成功就是信念、努力与机遇的结合体!

机遇是通往成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因素,碰不上机遇,努力或汗水往往事与愿违或者事倍功半。张謇创业获得成功,就是因为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急需发展民族工业,而历史又给中国留出了发展的一片空间与一段时间,恰逢实业救国又成为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张謇自称生不逢时,但换一个角度思考,他又恰逢其时。张謇把握住了清末民初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并加以很好利用,所以才有了南通的大生一厂、大生二厂、大生三厂、大生八厂,以及资生铁冶厂、广生油厂、大隆皂厂、大达轮船公司等等顺利建成!张謇善于把握机遇对于我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可以说,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后人生路上一次全新的考验!

有人会说,机遇我已经抓住,可是至今仍碌碌无为啊!是的!即使巧妙抓住了机遇,如果没有付出努力,那么一切都又可能成为徒劳。众所周知,机遇只是打开了通往成功的一扇大门,从大门口通向成功的殿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张謇没有经历长达四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怎么可能有大生一厂1899年的建成投产?成功对于他还是可望不可及的。要知道,那时中国时局动乱,统治者昏庸无道,没有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说,努力是张謇通向成功路途上的强大助推器!作为学医的我来说,努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努力,怎么记住那么多的医学名词概念?怎么掌握那么多的治疗原理?又怎么“祈通中西”呢?这些都说明了一点:努力也是成功亦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你可能会说,我现在前两者都已具备了,就可应付自如获得成功了吧如果真是这样,你我都可能跻身成功人士之列,甚至人人都能成为成功人士了,可惜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并非如此!张謇的实例证明,一个正确的信念也是成功所必须的!一个实业家,到底是什么促使张謇不畏艰苦,努力前行?一句话,是因为他想救国!一个自私的甚至卑鄙的目的,有时也会激发一个人百倍努力,并因此获得一时成功的。但这些所谓成功人士数量增加之日,即是社会大众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受损之时!所以真正的成功还与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密切关联。我们追求信念高尚的成功,反对自私或卑鄙式的成功。作为一个学医的大学生,应该怀抱悬壶济世的信念,努力救治病人,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同时也努力净化自己的灵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总之,学了《张謇研究》这门课我受益匪浅,对人生有了更好的了解,对成功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张謇先生的救国信念、努力精神与对机遇的把握,将会永远激励着我前进!

(作者:周晓花)

勤奋创业 仁爱待人

刚来南通时,我对南通不了解,对张謇也不了解。别人每次问我关于南通与张謇方面的事,我总是很尴尬,不知怎么回答。这学期通过《张謇研究》的学习,我对南通与张謇有了一些了解,非常佩服老先生的人格,佩服这位近代历史上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张謇1894年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当时中国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十分严重。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张謇在张之洞支持下,1895年起集资50万两白银,在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第一家近代企业——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陈仓球湾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南通城南创办了大生八厂等。张謇又在城镇与镇镇间开通了公路,彼此连接,并使天生港成为南通的主要港口。张謇就这样在南通创办了一又一企业,逐渐建成一个地方工业体系。当时的清朝与民国政府没有给他什么支持,可以说张謇的成功完全是通过个人的勤奋换来的。他的出现,他的成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纺织工业带来了希望,也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贸易为主变为生产为主,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又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中等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接着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博物苑,以及通海五属公立中学和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等,南通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南通开始从一个封建城市向近代城市过渡,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中心。由此我发现张謇不仅准确把握住了中国落后的症结,想用兴办学校提高国民素质,来改变国家的落后现状;而且他对社会大众常怀一颗仁爱之心,切实为大众服务,他可以说是一个真心为大众着想的实业家。

学了这门课,我了解了张謇,也体会到了张謇创业的良苦用心。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不能说一定会如老先生那样办出那么多的企业与学校。但老先生勤奋创业的精神是值得我一辈子学习的,我会把这种精神用在学习与工作上,学好专业知识,做好本职工作。先生的仁爱之心是我做人的原则,人生在世,要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我是一名学医的学生,将来很可能进医院工作。我决心努力学习张謇先生的勤奋精神,大学期间把医学知识学得更多更牢,将来进入医院工作后,象张謇那样以一颗仁爱之心,和同事和睦相处,做好医务工作,尤其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病人,救死扶伤,热情为他们服务。

这就是我的一点心得:勤奋创业,仁爱待人。

(作者:万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