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结合/谢世诚222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结合 ——试述张謇关于职业教育贯彻人文精神的思想 谢世诚
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科亦即儒学教育始终处于形而上的高端,而技术传授则处于形而下的低位,基本无正规“教育”可言。张謇先生则对这种形而上的空虚表示了极大的蔑视,作过深刻的抨击,如其早在光绪八年(壬午,1882)、九年(癸未,1883)的读书笔记中即说:“清议兴国,未有不败者。”晚年他又曾针砭士林的重清谈、轻实践的风气:“书生为世轻久矣,病在空言,在负气。” 而更特立独行的是,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其一个最可贵之处,应在于能自觉地从形而上的最高端——科举的状元走向了形而下,擘画了系统的实业教育亦即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业绩。 然而,这并不是说,张謇忽视甚至抛弃了形而上,恰恰相反,他是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将形而上与形而下完美结合起来,即他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在其中贯彻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 人文精神的严格涵义是:主张以人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囿于时代的局限,张謇当时当然不可能接受到如此清晰的理念,但是,自有其殊途同归的基础: 其一,中国的儒学,原有人文精神的深厚传统。孔子的“仁者爱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只问人,不问马”,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民吾同胞物吾与”,皆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士大夫的人生圭臬。熟读儒家经典的张状元,受其熏陶,自不言而喻。 其二,生活的实践。张謇在仕途的坎坷历程中,既遭遇过各种丑恶、险恶陷害,也得遇过各种真诚之助,更看到过生民的苦难和统治者的冷漠,特别是后者曾给其刻骨铭心的印象,如张孝若记载称:“甲午那一年,我父在京好几个月,有一回看到太后从颐和园回转到京城里,适逢大雨,地上的水积了一二尺,大小文武百官还有七八十岁年纪的老臣子,都跪在水里接驾。上面的雨,先落到帽子上边的红纬缨,从那里滴下来,滴到袍褂上,一个个都成了落汤鸡还好像染了鲜红的颜色。那太后坐在轿子里,连头都不回。我父一看,新上就难过起来,觉得这种官,是有志气的人该做的么?还是回去做老百姓吧!” 这一切的积淀,最终激发了张謇的人文精神的发煌。当然,他是离开仕途,在更高的层面——实业和教育救国拯民上体现出这种人文精神的。
二
同样要指出的是,囿于时代的局限,张謇当时当然不可能在今日如此清晰的理念下实践人文精神,但是,他已有了不少值得肯定的超前的观念及实践,在其倡导的职业教育中尤为明显。 最突出的是,张謇倡导职业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人文关怀。 事实上,张謇兴办职业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生民解忧——办农校为了增收粮棉,以济民衣食,办纺校为了广民衣被,办医校是为了救民瘼,办河海水工则是为了兴水利,免生民鱼鳖,办各种职业培训机构,更是为增加弱势群体如妇女的收入……他对此有过许多论述,如: “河海工程尤为切近民生之事业”,长江、黄河、珠江、钱塘江等“皆为吾国有名之巨川,而淤迁为害,已数千年”,但迟迟难以治理,除经费匮乏等原因外,人才缺乏也是一个根本性障碍,所以要办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从事培育,庶不至临事而叹才难,自毋须借欧美贤才供吾使用。” “鄙人之请立南通甲乙两等农学校及农场也,非苟焉而已,欲凡吾校已毕业未毕业之学生,负授课责任之教员,均知我国衣食所需于农产物中之最缺乏者,注意研究其最精良之栽培及畜养法,以为一地方或一省一区域之标准,俾可增进同一地亩改良农产品之收入,以塞农产品制造后间接输入万一之漏卮。” “医道与人生性命息息相关,亟应注意。” 因编织发网得利颇丰,张謇即指出:“以此荏弱女子空手吸取外人巨万之金钱供生计者”,值得大力扶持和推广,“鄙人以农工业与学,谋吾南通一般妇女之生计,既有纺织,复有火柴,足容数千人矣!然仅唐闸与天生港两处受益,绣工则少数妇女习之,亦必衣食足以自赡之家,不能及于穷檐蔀屋。是以设蚕桑讲习于南山闸桥,又拟设发网传习于军山奥子圩。诚欲使妇女勤于农之外,兼事工以广生计也。”张謇逝世时,女工传习所的祭文高度评价其这一功绩说:“原斯所之成立,距今一纪,学生得完全毕业者,已十有一届,毕业后应赣皖浙闽苏沪四方之传习而藉以谋生者,不知凡几。噫!非公之倡办而能有今日哉!” 民生与社会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民生从来就是社会的民生,民生问题总体构成社会问题的核心,社会的良性发展——例如社会和谐,更依赖民生改善。所以,张謇明智地看出,职业教育服务于民生的同时,更要服务于社会,两者应统一起来。所以他提出: “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以商者必蕲为良商。”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服务社会,以益民生。商业、金融为近代社会不可缺失的支柱产业,但当时这两者皆极窳陋,特别是缺乏现代商业和金融的专才,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为适应商业、金融发展,需设立新式商业、金融学校,进行这方面教育,“中国商业所以一蹶而不能起者,可一言以蔽之曰不不学无术。古时皆取贱商主义,近年来虽逐渐崇尚实业,而商业界中受教育者实少”所以,他与刘一山先生建起了商业学校,以培养商界人才。 “各处虽设有银行,未必尽合乎银行制度,大概犹不脱钱庄票号之旧习。一则因银行人才稀少,一则因社会旧习未改,……银行之技能,因之不能发展。此两种原因,实为银行界之障碍。近几年来,我国银行事业不能谓之绝无进步,然而尚在幼稚时代。将来逐渐扩张而改革之,势必胥赖于新进之人才。”因而办起了银行专修科,他告诫学生:“故诸生所学,当患应用之不敷,毋患时世之不用。”
三
张謇更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努力贯输人文精神,特别注重品德的教育和培养。这又分为学业和做人两个层面。 关于学业,南通大学纺织科校训中有“力求精进”,南通大学医科校训中有“析通中西”,这些是学生治学的正确方针。 更多的则是做人。他的核心思想是:受教育者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 道德,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伦理,更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国传统的教育重点(或大部)就在于此。对此,张謇有着清楚的认识。他曾对黄炎培说道:“中国教育之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他对传统的儒学倡导的伦理原则是持肯定的态度,民国以后,他也发起成立了南通的尊孔会,其目的就是提倡人道:“本县发起尊孔会之意,诚欲人人知人道之所在,而为有理性之人类。试问今日社会恬然为人者,其人道如何?故欲倡明孔学,宜就子臣弟友忠信笃敬八字做起。子为孝亲,臣为卫国,弟为敬长,友为爱人,此属于分际也。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此属于行为也。人能明分际而谨行为,斯尽人道矣。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孔子一身得力处,即在于此。” 1924年在致黄郛的电报中也提出:“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与当代话语对接,就是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确立。 他认为儒家这一套伦理道德原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仍然有效:“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自国势衰弱,人厌科举制艺之徒空言无用,乃决去之,而趋向于泰西之科学。决去之,是也;趋向泰西科学,亦是也。然科学者艺之事,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德行非艺,用狭而不行。”他更具体阐述了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层次教育皆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若初高等小学所必须养成者,惟德与行。盖卒两校业而不升学,为农为工为商循旧有之习惯技能,亦足谋社会生活。惟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若中学以上,则为大学分科之备,而大学分科则为社会高等事业人才养成之备,故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 所以,张謇一贯重视职业教育中的人格培养、道德教育。他对“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方针第一条就是“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学生高尚之人格”。通州师范学校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商业中学校训是“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南通大学农科校训是“勤苦俭朴”,南通大学纺织科校训和南通大学医科校训中除前述内容外,也包括“忠实不欺”(南通大学纺织科)“以宏慈善”(南通大学医科)。 他还具体作过深入分析。如要求师范生贯彻诚实笃信、忠实不欺的品德说:“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说谎、不骗人做去亦可矣。至于今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事,均为社会之恶习,欲得一不说谎不骗人者难矣。诸生虽不能强人以善,切不可随之而不善。国虽万变,要不失为我之地位。”勤苦,则不仅是治学所必须,更是做人的又一准则,他说:“有志气,能勤苦,然诺不轻,取与不苟,此能成业与不能成业之界也。” “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 “是须诸生心知其意,以义务为实行,不以功德为口号,而基础从能俭起。”他对农校“勤苦俭朴”校训的解释:“盖勤有在思虑者,有在肢体者,若农之为业,则兼思虑、肢体而为用,而肢体之劳动尤多,是苦为勤之所表示也。有勤而不必尽苦者,未有苦而不出于勤者也。俭之表示以朴,仍俭之在一人一家者,于俭之用为狭。而非朴不足表示俭之实行,非徒拖空言也。” 针对金融、商业的特殊要求,张謇更强调学生的做人道德。他告诫银行专修科学生要“首重道德,次则学术”。认为“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中国商人之道德素不讲求,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 当然,张謇并非单纯注重道德一项,他更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强调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曾提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 1914年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提出:“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苦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但无疑的是,道德在其心目中无论如何皆处于的领先地位。
四
时移势变,历史发展到当今的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已与张謇当年跸路蓝缕的探索、创业不可同日而语,然而,张謇关于职业教育中应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思想,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 我们看到,当前在关于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不重视职业教育,二是职业教育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关注明显薄弱。 关于前者,最明显的表现在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普通的院校发展迅速,高校合并、升格追波逐浪,方兴未艾,结果高校虽多,但千人一面,整体质量严重下降。而职业教育则受到了冷遇,生源堪忧(从质、量两方面皆如此)。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证明,实体性的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技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强大动力。如当我们羡慕德国的发达的产业.、一流的技术、工艺水平时,完全应想到,这是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结出的丰硕成果。 关于后者,更令人忧心忡忡。由于职业教育被安排的低端位置,本来生源质量即存在问题,而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的薄弱,更使得教育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类院校中学生的学习不认真、品德不端、甚至犯罪的现象,大量存在。所以,在职业院校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看来刻不容缓。而要达到此点,愚以为,应重视人文的教育。人文精神就是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人文科学虽是研究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但它在职业教育中所能起的作用,不容忽视: 其一,人文科学能提供批判性的思维方法,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其二,人文科学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养成理性思想; 其三,人文科学能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语言和书面),养成正确的交流方 法。 这几个方面,应是学生学习素质的重要的能力,对职业教育的实体内容来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亦即培养铸造人文精神的过程,完全可以同时自然地灌输出最基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陶冶人的性情,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素质。 所以,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人文科学的设置。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世界著名大学早已成为通例。如系科结构,哈佛大学(共有15个学院及一大批各种中心)的哈佛学院是:42个系中,理工科15,文科27;耶鲁大学94个专业中,理工科32,文科62;斯坦福大学41个系中,理工科19,文科22;麻省理工学院作为著名的理工院校,但58个专业中,理工科24,文科34。这说明,人文社会科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理工科专业,特别是职业教育,能直接创造财富,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它们是提供人类前进的直接动力,那么人文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的司机。两者结合,人类的发展进步将会更好更快。从这个意义来说,更好地继承张謇重视职业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传统,是我们的一项正确选择。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教授)
主要参考文献: 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书店,1991年。 《张季子九录•荣哀录》第7卷,中华书局,1931年。 曹从坡等:《张謇全集》第4卷、第5卷、第6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文章分类:
说论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