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强国梦的不懈追求者/沈渭滨148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jianyanjiu.org 张謇:强国梦的不懈追求者 ——兼论张謇研究如何深入 沈渭滨
一、张謇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1.整理出版了各种基本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其中,尤以新版八卷本《张謇全集》最为重要。 2.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展示了南通和海门张謇研究的可观实力。其中,尤以章开沅教授利用南通资料所撰写的著作以及庄安正教授的《张謇先生年谱》(晚清篇)引人注目。 3.南通建立了研究中心,海门建立了研究会,出版研究刊物,锲而不舍,开拓进取,团结学界精英,影响东南学界,成为良可期待的重要研究群体。 4.多次召开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有计划地作专题讨论,集思广益,逐步深化,对张謇研究在国内外扩大影响创造了良好条件,对南通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做出了应有贡献。 二、张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要的不仅是方法,而且是确立正确的思路 所谓正确思路,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张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近代中国应有何种地位?思路明确了,方法也就出来了。 (一)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认为张謇是近代中国胸怀大志,不懈追求强国梦的先进思想家。近代中国为渴望把中国建成繁荣富强的近代国家而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思想家不乏其人: 林则徐、魏源,目光所及在学习西方长技,流风所及,导致了后来长达数十年的洋务活动。 康有为、梁启超提倡学习西方政体,主张维新变法而成为思想界的精神领袖。 孙中山以民主革命推翻清王朝,创立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这些思想史上的代表人物,都以西方作为参照,以学习西方作为强国梦的实体。 张謇则不同。他是在社会大变动之下,以传统经世之学向外延伸,面向西学又立足本国本地区社会实际的士大夫。他深知西学,但更以中国固有国情、传统文化底蕴、民生和社会生态为根本,而不以西方价值观念作唯一参照。他与传统士大夫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把经世之学关注河、工、钱、漕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所以,他既具西学又具传统文化,并且以我为主地构筑强国梦。比之前人,他是一个更具中国特色的智者和思想家。 看不到这一点,我认为就是不知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恕我直言:我们以往的研究,尽管对张謇在某一领域、某个主张作了研究,但往往缺乏通达式的整体思考。换言之,在研究视野上拘泥于个案,不够胸有全局。在缺乏全局观的认知下,个案研究即使再具体、再深入,作品也难以使人眼睛一亮。 正因为我们以往的研究,缺少对张謇思想作上下观照、左右比较,因而很少把他作为思想家进行评判。如果我们突破固有的框架,认真梳理张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的思想主张,就不难看出他确是一个会通中西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家。 2.张謇不只是一个有思想,胸怀大志的智者,而且也是一个为实现强国梦而不懈追求、躬亲实践,值得后人努力学习,永久愐怀的伟人。 他为实现强国梦的理想,数十年如一日地不懈追求,甚至毁家纾难、废寝忘食;他为实现强国梦的理想,不计个人得失,不怕谤议,不懼生死,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他为实现强国梦的理想,在实践中认知真理,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拓展乡镇建设,终于形成了通海地区的建设模式,为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堪称造福当代,嘉惠后世。 这就是张謇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懈追求,躬亲实践,值得后人永志愐怀。对于当前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者,张謇精神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张謇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1.张謇一生,从一个传统的士大夫,演变为忧国忧民的思想家、社区近代建设的开拓者,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是前无古人的创造者。 他十六岁中秀才,前半生在科举仕途中奋斗,终于在甲午之年金榜题名,进入士子最高梦想翰林院任修撰。这段时期,他是旧时代士子的代表人物。期间,他做过幕僚,也在书院掌过教,经历过一般读书人的社会磨练,懂得官场、军队的腐败,目睹了社会的落后,思想有了显著变化。 甲午战争后,他深感国事日非,有改革之志,便毅然弃仕进而投身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回故乡创办实业和教育、文化事业。到二十世纪初年,已名闻遐迩,成为无人可以取代的思想家和实践家。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组织立宪团体,成了东南社会的人望。他已经从传统士大夫,逐步蜕变为宪政民主的代表人物。武昌起义后,他进入了南京临时政府。1913年又被延入熊希龄“第一流人才”内阁,他充分发挥 “强国梦”的思想主张,揭示“棉铁政策”,制定农工商矿法令,规划水利,设立农林牧副渔试验场,成为当时独步于政界的一流人才。他想通过从政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1915年以后,他目睹北洋军阀的黑暗,深知要实理自己强国梦,依靠政客,无异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于是他悄然离京,返回故乡,决计依靠民间力量,从推行其“村落主义”入手,拓展“地方自治”,谋求把南通建成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的模范地区,然后以南通为模本,逐步拓展到通州乃至江苏全省。 由此可见,张謇的人生历程和他的思想主张是与时俱进的,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试问,近代史上哪一个思想家可与之媲美?魏源、林则徐虽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但终其一生并未实现;洋务派思想家,洋务运动三十余年,求强求富,到头来“一枕黄粱”;康梁倡言变法,103天新政,在政变后大多废除,且不说只求变政而不能为,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既无社会改造、民生为重的方案,又乏躬亲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孙中山虽倡言“三民主义”,也规划《实业建设》方案,但临时政府很快拱手让人,后来又忙于政治斗争,“革命尚未成功”,徒唤“同志仍须努力”。可见在前辈思想家之后继起的张謇,他的思想、实践,确实前无古人。 2.他在南通地区的社会建设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出世后一段时间中,可谓后无来者。 张謇一生中,我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南通地区实行的社区近代社会建设实践。他在社区建设有理想、有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这样的实践,撇开中央根据地建设,在民国时期,无论是乡村建设派如梁漱溟、晏阳初,还是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等同时代的历史人物,都无法与之比拟。这些人,虽然也有理想,有方案,却始终没有取得南通那样的成绩。 民国政府曾以国家公权力,在统治区内办过若干农场,作过农业近代化的试验,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社区近代化建设上都缺乏整体规划,效果都很不理想,不少农场半途而废,不了了之,难与南通取得的成就相比。山西一度也有成效,但助其力者大多是共产党人,且依靠掌控一省政府权力的官僚军阀,与南通张謇作为地方士绅,毫无政府背景的民间人士所作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 综上可知,张謇在20世纪20年代为实现其强国梦,在南通所作的实践和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后无来者。南通在张謇的苦心经营下,成了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社会昌盛、民生安定的模范地区,当时没有哪个地区能与它相提并论。 如果,我们能对此作前后、左右的比较研究,就能深切体会张謇在近代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为了实现强国梦而不懈追求、并且取得真实成就的一代伟人。值得后代永久愐怀。 三、关于张謇研究进一步深入之我见 思路明确了,方法也就出来了。按照我对张謇思想的认识,我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加强: (一)宣传与弘扬张謇精神 以往我们对张謇的认识主要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没能进一步把他作为近代思想家和不懈追求强国梦的一代伟人,因此,弘扬张謇精神,激励后人踵武前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工作甚为重要。为此,对张謇的宣传要加强力度,做到家喻户晓,使人人以张謇作为乡先贤而自豪,把张謇作为报效国家之楷模(包括电影、电视、报刊、广播、出版等各种媒介)。张謇纪念馆展览内容应拓展,使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加强张謇研究,拓展研究成果 在研究方法上,要加强上下、前后、左右的观照、比较,把平面的线性式研究推向全局的综合性的立体化研究上来,使研究有深度、有力度。在研究手段上,要建立全方位的组织体系。 1.张謇研究会应成为张謇研究的学术平台,创建张謇研究资料库(资料共享)、设立张謇研究的规划方案(有计划推进研究方向)、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分级申报课题计划)、设立学术评议咨询制度(聘请省内外专家)。 2.奖励和推广研究成果,包括资助出版基金、奖励优秀成果等等。 3.走出南通,面向全国,包括吸收全国研究专家入会、创办学术刊物、定期召开全国性研讨会等。其中,吸收会员应不限于历史学者,应拓展至生态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人员,以期作多科性的交叉研究。 虽已增订出版了八卷本《张謇全集》,但应该还有不少相关张謇的资料散落民间,应继续广泛征集张謇书信、函电等资料。编订《张謇年谱资料长编》,编写《张謇传》和《张謇研究资料汇编》,以利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87年版《张謇存稿》编者之一)
文章分类:
特稿专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