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温故而知新/陆仰渊

170
作者:陆仰渊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温故而知新

——恭读新编《张謇全集》

陆仰渊

新编《张謇全集》于今问世了,有幸得先恭读这部巨著。温故而知新,有所感动、有所收获、有所启迪。

(一)文稿资料收录齐全

张謇一生留下宏文千余篇,但他生前仅择其要者编撰成《张季子九录》一书,还在他辞世后由张孝若先生出版,存世有限,对研究张謇甚感缺憾。上世纪末,在曹从坡先生主导下,于1994年由江苏古藉出版社出版了《张謇全集》,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疏漏甚多,难允求索。随着历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先后召开,各地新发现张謇大量的著述文稿,有必要重编一套《张謇全集》。于是,2004年成立了南通市新编《张謇全集》领导小组,2007年被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列为“国家清史工程文献整理项目”,经多年努力,今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问世。

新编《张謇全集》与旧版相比,旧版分6卷7册,共400万字。新编全集,分15大类8册600万字,整整增加了200万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

在编篡的近十年历程中,编者不分寒暑,走南闯北,在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库房中广泛收罗,反复寻找各种报刊杂志、档案文书,唯恐遗漏。功夫不负有心人,编者新发现有关张謇遗稿数百件之多,其中包括留存在台湾的20万字文稿。新增加的文稿,政治方面的有《治兵私议》、《为设立预备立宪公会与郑孝胥等致民政部禀》;经济方面的有《盐垦兼办说明书》、《吴淞开埠计划概略》、《上商部条陈》、《通海荒滩集公司垦牧初议》、《汉冶萍之新计划》;教育文化方面的有《国立东南大学缘起》、《古越藏书楼记》等;函电方面的有《上翁同龢书》20件、《致梅兰芳函》42件、《致特莱克夫人函》等。还有出任农商总长时的法律文书等。值得一提的是对《张謇日记》充实、完整。《张謇日记》是张謇自己记录的一生的重要轨迹和思想演变过程,是研究张謇的基础之一,也是校正他文稿日期的一大依据。1962年经扬州祁龙威先生整理作注、名为《张謇日记笺注选存》,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但仅为“日记”的前半部。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将后半部整理后交由台湾文海出版社出版,署名《柳西草堂日记》;1986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又将前后两部分日记合并影印出版,并有眉批及注文,才算完整。1994年江苏版《张謇全集》把日记全文收录,但仅录其正文,删去了原有的眉批和注释,由此显得不完整。新编《张謇全集》把《柳西草堂日记》全部收录入内,包括被删去的眉批和注释,更显其日记的完整性。再如原《张季子九录》中有一篇名曰《复人论夫妇函》,1994年江苏版《张謇全集》照录。这次编者根据《张啬庵述传略》对原文作了校勘,恢复了原名为《作沈雪君哀辞后墓表前答余冰臣书》,并作了注释,恢复了原貌。其余新编入的文稿不一一枚举。

(二)体例编篡科学合理

新编《张謇全集》经多方面征求意见,,反复斟酌,并经编辑领导小组、清史编篡委员会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共同商定,才确定其编篡原则和具体办法,体现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其原则为采用“分类编年”,即以文稿的成文时间为经,以文稿的不同种类为纬。先将全书分为公文、函电、论说、演说、艺文、杂著、章程、规约、告启、说略、帐略、诗词、联语、日记、年谱15大类,再以时间顺序编排,分列8册。

在编辑过程中,编者通过精心细致的较勘,纠正了不少错漏之处。由于张謇一生身兼多职,名声很大,文稿太多,许多文稿发表在不同书报杂志上,一些文稿还在多种报刊上刊登,因而异文异字亦多。就以《张季子九录》为例,其中亦有不少异文、删文,成文时间也往往不一,1994年苏版“全集”由于照录,亦多错处。此次新版,编辑者不嫌其烦地作了细致校勘。如有些文稿在多地多种书报上发表,文字亦多有简繁,就选出其中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作为正文,其他文本作为副文附录,以便让研究者作深入考释。再如一些文稿除署张謇名外,还署有其他人姓名,亦把他人名字照录入内,以便稽考。尤其对于一些文稿时间上存在差弛,或有农历和公历的混淆,一一作了核准。新版通过不分卷只分类,以时间先后为序列,对错误之处认真校勘,从而充分体现了新编《全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全集》新版意义重大

章开沅先生在新编《张謇全集》序言中说,张謇是一位“曾经感动中国”的人物。章先生指出,近代有三位感动中国的人物——康有为、孙中山和张謇。“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教育,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张謇一生有三件大事感动了中国:一是“大生纱厂初见成效,感动了中国”;二是“有一个全局的观念”,即“谋求通海地区经济、文化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参与了民国肇建的若干建议”,由主张立宪到赞成共和。章先生对张謇的一生评价十分中肯,完全切合实际。

今天温读新编《张謇全集》,启迪很多,现仅置一二,以求贤者指正。

1.张謇的600万字宏文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张謇生长的环境正是中国深受内忧外侮双重灾难的时代。他出生于农家,从小就看到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农民生活;他接近农民,了解农民。他出身科举,但仕途艰难,目睹官场的黑暗。时代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产生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思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加深了他的忧患意识,他在1895年的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又说,“又反复推敲,乃决定捐奔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由此他产生了另辟蹊径之路——实业救国。他不但在通海一带办成了一套完整的近代工业、近代农业,而且还创办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迸发出来的爱国爱民情怀的结晶。

2.张謇的宏文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他是一位运用世界眼光应对时局变化的伟人。张謇生长的时代是近代中国剧烈变动的时代。他经历了外国势力入侵的痛苦、割地赔款的耻辱、变法维新的失败、立宪呼号的受骗、辛亥革命的洗礼,直到民国共和的肇建。他在这一变幻莫测的时代旋涡中,曾想过当官做一番事业,但现实并非他所想的,他终于选择了辞官营实业。张謇后来所走的道路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他用观察世界潮流的眼光应对急剧变化的时局。他以他的经历铸就他远大的眼光,他又以他的智慧和实践铸就了统筹全局和全面发展的事业,在通海一地树立了典范。他受过许多挫折,但挫折让他更清醒、更坚毅。他要创办企业,谈何容易!当时中国的近代经济命脉掌握在西方列强手中,中国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问他当年能有几多愁,恰如长江水东流。但他急中生智,就凭着他的状元身份,凭着他的社会资本,凭着他坚韧的毅力,终于事业有成,在通海一带树立了一座座丰碑。章开沅先生在评论张謇的一系列成就时说:“无一不是开风气之先的大举措,无一不是在神州大地上萌现的新事物,………归根究底,他着重思考的并非个人名利,而是社会福祉,也是乡土与国家的根本利益。………他确是具有世界眼光与现实意识”的人。瑞典学者贾利·刘先生说:“有张謇这样兼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的人,任何一个民族的伟大人物都是这个民族的财富,同时也是世界人类的财富。”历史学家王汝丰教授在新编《张謇全集》结项评审会上指出:“张謇是中国近代从晚清以迄民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张謇遗存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整理出版张氏文献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术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高度概括了出版新编《张謇全集》的重大意义。在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走中华复兴之路的今天,发扬张謇的爱国爱民、艰苦创业的精神,尤见重要。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