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研究陪伴我成长/周至硕16
来源:《张謇研究》2023年第2期(总第73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张謇研究陪伴我成长 □ 周至硕 我出生在张謇故里常乐镇,听着张状元故事长大,从小崇拜张謇先生,也知道家乡人民都十分敬仰他,为他在常乐镇东首建立过张公故里祠堂。1986年,地方政府在张公祠旧址兴建了“张謇先生史料陈列室”,那时,我已从教十余年,几乎每年都带领学生去瞻仰参观,让大家走近张謇,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和崇高思想。回校后要求孩子们写一篇心得,写一篇游记,我和孩子们同步写“下水作文”。这个阶段我对张謇只是停留在了解、颂扬的层面,可以说,这也是我以后走上张謇研究之路的基础。 时至2003年,海门成立张謇研究会,2006年,我被吸收为会员。从此,开始了研究张謇的历程。进入研究会后,高其兴、袁蕴豪等创始人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受他们的影响,我开始比较系统地阅读张謇文选,写一些粗浅的文章,参加一些纪念、研究活动,在张謇研究这座巍巍高峰的山脚下蹒跚学步。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张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一个百年中的领军人物,他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他这样的企业家,需要他这种企业家精神,需要研究弘扬这种企业家精神。 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引爆了张謇研究热。我在研究热中获得了积累和进,特别是退休之后,参加了地方一些张謇文化建设活动和项目。2008年,张謇故里常乐镇启动张謇文化建设项目,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任常乐镇镇长的张华,邀我参与张謇纪念馆展陈工作。布展这样一个纪念馆,首先要对张謇生平事迹和思想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我在学习研究中着手搜集、遴选、整理反映张謇生平事迹和思想品德的图片、文物,然后根据资料构建展陈框架,布局具体内容,后期配合展陈公司实施布展,撰写讲解词。 拓展改造后的张謇纪念馆于2010年10月8日,面向公众开放,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作为这项工程的参与者,心情莫名舒畅。之前20个月的过眼云烟又历历在目:搜集遴选材料的艰辛故事,推敲展陈框架的反复争论,撰写文物图片说明词时斟词酌句的纠结……有些经历是终生难忘的,比如2009年夏天,我们的设计方案到了最后定稿阶段,我们须到杭州这家营造建设公司总部和平面设计师面对面交流定稿。年轻的设计师是个电脑高手,晚上十点才有时间和我们一起修改版式,每晚都要干到凌晨四点才歇手。办公的地方在一幢25层楼的顶楼,按照惯例,大楼在晚上12点起关停中央空调。空调一关,闷热难耐,浑身燥热,个个大汗淋漓,我们四个大男人只好赤膊上阵,哪顾斯文。连续四个夜晚,被搞得疲惫不堪,满嘴起泡,口腔溃疡…… 张謇纪念馆成功改扩建后,张謇故里的文旅事业蒸蒸日上,以纪念馆为核心的张謇文化旅游景区赫然面世。这些年,应邀参加了张謇家诫园、颐生文博园、张謇故居(在建)、张謇纪念馆二期等景点建设。也参与了海门张謇公园、张謇广场、张謇文化记忆轴等景点的文案策划和撰写工作。 退休后的十多年里,我还参与了《南通市农村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门传》《中国家训》《追梦海之门》《江风海韵张謇情》《张謇语萃》《十年踪迹十年心》《南通市传统村落》《文字里的灵秀南通》《常乐风物志》《常乐镇志》《大生》等图书、教材中关于张謇内容的撰稿编写工作。 其间还参与布置、宣传一至八届张謇文化艺术周活动。以文赴会参加了第五届、第六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张謇文化研究活动。2017之后连续三度以文赴会参加了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年会,宣扬张謇特色文化。受海门宣传部之约,协助中央电视台编导拍摄《状元足迹》等几集电视宣传片。受南通、海门纪检委指派撰写《张謇家诫,流芳百世》文案,经海门电视台拍摄成的电视专题片,于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全国不少省市,包括地市级电视台转播,受全国各地关注。 退休后,曾担任二届海门张謇研究会副会长、《张謇研究》副主编。2021年,江苏省成立张謇研究会,被吸纳为首批会员,并赴南京出席成立大会。 张謇研究丰富了我的知识和阅历,提升了我的精神境界,增进了对张謇这些构成中华民族脊梁的英雄们的崇敬之情。 (作者系原南通市海门区张謇研究会副会长)
文章分类:
征文选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