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南通独立后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南通城市由工业化到现代化的巨大变化 /张廷栖

210
作者:张廷栖来源:《张謇研究》2021年第3期(总第66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南通独立后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

——南通城市由工业化到现代化的巨大变化

□ 张廷栖


南通独立后张謇加快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使原先偏僻、封闭、落后的州县小城,一跃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城市,被认为是近代城市建设的典范。这给当前南通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南通的工业化与地方自治,为城市现代化奠定深厚基础

南通的早期现代化是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开始的。张謇科学分析了南通创办纺织工业的优势条件,利用南通当地“冠绝亚洲”的棉花资源,看准了当地手工业土布生产需要棉纱的市场,而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五年(1899)开机后,工厂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也吸引了外地大量的资金入股,先后又创办了大生二、三厂和其他一系列的配套企业。光绪二十七年(1901)又开拓了盐垦事业,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实现了跨行业发展,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逐渐形成了大生资本集团,总额达2485万元左右,初步实现了城市工业化,为独立后加速南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实业的成功、经济的发展,激发他政治理想的进一步追求。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国际博览会后,他开始政治改革,极力鼓吹立宪,学习日本变法,在南通刻印《日本宪法》,出版《日本宪法义解》《议会史》分别赠送各地官员阅读。1907年,又出版《日本议会史》呈送清廷大吏,在序言中希望中国也走西方的议会道路。当清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回国后,张謇认为中国有立宪的希望,积极投入立宪运动。在国内与汤寿潜、郑孝胥等组建预备立宪公会。清廷下令组织各省谘议局,他又热心筹划成立江苏省咨议局,并被选为议长,影响和领导全国的立宪运动;同时在南通加紧地方自治,把南通作为立宪的试验之地。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他成立调查选举局,发动全州民众参加选举和实施各项选举的准备工作,七月选出议事会议员30名,张謇被选为议长。八月选出9名董事,组建董事会。十月一日宣布通州地方自治会成立。

地方自治会成立后开展地方建设事业。如创办测绘局,张謇亲自任局长,开展全州的测量工作;为做好地方自治工作,自治会开办调查户口事务所、法政讲习所、自治研究所、宣讲练习所、清查公款公产事务所等一系列机构。宣统二年(1910)除通州城之外,全境20个市乡也分别成立了市乡自治会,为实行地方宪政奠定了基础。在商界,于光绪三十年(1904)成立通崇海总商会,通州、崇明、海门设立分会,张詧为总理,下设商业体操会和工业体操会,通过培训民间地方武装团体,配合军警维持地方治安。商会还成立商品陈列所,展出商品。又奉农工商部饬办农会,设会所,下设农场和农务所,以便改良种植,发展农业。奠定了地方自治的基础,这些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团体把社会有关的成员组织起来,提高了民众的组织度,为南通独立以后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创造了条件。

二、独立后的南通加速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1. 加快南通教育现代化

张謇十分重视教育。南通的现代化,他认为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所以“死后求活,惟恃教育”。他对南通地方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要求每16方里办一所初级小学。在南通独立之前的十多年来,不仅有了培养师资的男女师范学校,也有了中小学办学的一定基础。南通独立后,大力普及基础教育。3年时间内,南通新建小学108所,全县有215所,至20年代发展到370多所,中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南通独立后,张謇在创办中小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于1912年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又成立纺织印染传习所,次年改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后又在甲种农校的基础上创立农科大学。当年一个县有三所高等院校实属罕见,说明南通当年的教育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2. 加快南通文化事业现代化

实现人的现代化,除了通过学校教育外还必须以现代文化感化人们。由此张謇在南通独立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公共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的现代化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张謇在地方自治活动中早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独立后更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加快文化事业的现代化步伐。

其一,图书馆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民国元年(1912),张謇在城南利用东岳庙进行图书馆改建工程,民国三年(1914)两栋图书楼以及辅助建筑共67间房屋竣工。他又将自己收藏的8万多卷图书捐献出来供市民阅读,加上另行征集和购买的图书共13万卷,建成了相当规模的现代图书馆。

其二,创建军山气象台。民国二年(1913)九月,张謇派人去上海徐家汇气象台学习,准备在南通规划筹建气象台。民国三年底在军山上开工建设气象台,两年后竣工,开始气象测报工作。每天及时预报天气、校对时间,为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服务作出了贡献,也增强了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氛围。

其三,创建伶工学社和建造更俗剧场。张謇认为通俗的文艺形式有益于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气,增强民众现代意识和审美情趣。遂于民国八年(1919)在城南原五圣殿原址上动工修建校舍,创办全国第一所戏曲学校——伶工学社,张謇亲任董事长,其子孝若任社长,聘请欧阳予倩任主任,负责教学业务工作。创办伶工学社的同时,建造现代化的大剧场:更俗剧场内有座位1200个,多次邀请戏剧家梅兰芳与欧阳予倩同台演出。同一年还在东公园创办中国电影(又称影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曾拍摄《四杰村》《五山风景》《陈团长阅兵》等影片在南通和上海放映。这是全国最早的电影公司之一。

3. 努力创建南通社会保障体系

张謇关爱弱势群体,早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就在唐家闸鱼池巷(又称裕稚港)创办新育婴堂。南通独立后加快慈善事业的发展。民国元年,军政分府撤销后以军医处为基础,在城南昭武院创办了南通医院,第二年改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附属医院。民国二年(1913)张謇在他60岁生日之际,用所得贺寿礼金创办养老院,将城南的白衣庵附近辟为院址,院内生活设施一应齐全。男女分别为8040名的孤寡无依老人入住;另设有工场供老人从事力能所及的工作。民国九年(1920),其兄张詧70生日,也学其弟所为,用生日礼金创办了第二养老院。民国三年(19146月,张謇在城西门外大马头创办贫民工场,收容贫民子弟,授予各种手工工艺,以使其有一技之长,能独立谋生,自食其力。同年,张謇又利用税务署旧址,与警务所共同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和娼妓,对他们实施伦理道德教育,同时进行女工和家政的培训,使其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从而有效改善社会风气。民国五年(1916),张謇又在狼山脚下建残废院,除供给残废人员食宿之外,还设有男女工场,工作时长为每日4小时。又在西门外的原养济院,创建栖留所,收养哀怜无依无靠之乞丐,同样设有工作室和习艺的场所,使其以后能自力谋生。张謇创办的慈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养与教有机结合。慈善公益事业的发达,反映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明程度,从而树立了城市的良好形象。

4. 创办社会公共事业

电灯、电话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张氏兄弟与刘桂馨于民国二年(1913),议设大聪电话公司,集资2万元,以陈琛为经理,在南通城设总汇,在唐家闸设分汇。南通有了市内电话的网络,实现了通信设施现代化。第二年,又利用工厂发电余量在濠南别业和长桥一带首先安装电灯。民国六年(1917),创办了通明电气公司以后,扩大用户,从唐家闸至城区均安装电灯,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供电布局。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公共设施,反映出城市的进步程度。

南通独立后为沟通一城三镇,分别筑了城闸、城港、城山公路,加上1905年建的港闸公路,总长34公里,初步形成市区的公路网络。1917年开始有公共汽车,后又成立南通公共汽车公司,分别在几条公路线路上营运。使南通成为先进的一城三镇组团式城市。

随着南通事业的发展,来往人员的增加;随着模范县声誉扩大,中外参观者的不断增多,饮服事业也有了大的发展。继民国三年(1914)创办有斐旅馆后,民国八年(1919)又创办了桃之华旅馆,后又创办俱乐部、宾馆等现代设施。随之社会媒体的蓬勃发展,独立后原有的周刊《星报》被每周出版两次的《通报》替代。民国三年又有作为日报的《通海新报》创刊,代替了《通报》;民国七年南通又增加《公园日报》和五日刊的《南通新报》,第二年又创办了《南通报》。当时的南通城,作为一个县城,同时有四种报纸之多,其新闻媒体的发达,在当时的中国是罕见的。

为了提高市民的身体素质,张謇于民国六年(1917)建设公共体育场。为工人下班后有一个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又于民国五年(1916)在唐家闸建公园,从第二年开始,用了两三年时间,在城区西南濠河之滨,陆续建了东、西、南、北、中五个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既在街道和公路两旁栽行道树,还封山育林保护自然生态。这些都成为近代城市文明的象征。

总之,南通独立后的十多年,张謇全面加速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一个现代化城市展示在中外人士的面前:唐家闸工厂林立,城乡互补,工农协调发展;大生集团汇集大量资金,经济有了高度的增长;教育事业发达,既有普及教育、又有高等教育,既有国民教育、又有职业教育,既有特种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性的教育体系;文化繁荣,一流的现代化文化设施,聚集了一流的文化艺术人才;慈善事业迅速发展,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贫有所扶,初步构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社会应有的其它公共事业,如道路交通、电力照明、邮政通讯、饮服行业等应有尽有。南通城市从规划、建设的理念到经营管理的实践都是成为全国的典范,因此被称为“近代第一城”。

近代南通,被历史学界公认为早期现代化的一个典型,史称“南通模式”。国内外名流、学者,对南通城的好评如潮。英国人戈登·洛德在《海关十年报告》中说:“通州是一个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并动员“所有愿对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将来作公正、准确估计的外国人,理应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一下”。有位日本学者参观了南通以后的评价是“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独立后南通城市的巨大变化,就是独立后南通加速现代化步伐的成果。

三、独立后的南通,张謇为何加速现代化进程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的开拓者、前驱、近代改革家,他在南通独立后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有着多种原因。

第一,是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张謇早在通海垦牧公司的第一次股东会议上就说明,他办实业并非为自己敛财,而是“借各股东资本之力,以成鄙人建设一新世界雏型之志,以雪中国地方不能自治之耻,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也。”为对于自己的这一理想,南通独立前十多年工业化与地方自治的探索,已打下了一定基础。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张謇与时齐进,由立宪转为共和;参与南北议和、筹建中华民国,担任实业部长;南通的独立,张氏兄弟掌握了地方政权。他们既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基础,有条件把南通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新世界。所以,在崇高理想和家国情怀驱使下,他在独立后大刀阔斧地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二,努力将南通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的一个榜样。张謇心志高远,不仅要建设南通这个小世界,而且他决心要改变落后的中国。他践行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地方自治、立宪运动,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他办厂的目的是为了抵制西方的经济掠夺。这在大生纱厂的《厂约》中说得很明确,“通州之设纱厂也,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寸心不死,稍有知觉,不忍并蹈于沦胥。”张謇不管是在商场上还是在政治舞台上,处处体现他的国家观念。他希望的国家就是如南通那样的新世界,因而十分重视城市的形象塑造。所以他加快现代化进程就是把南通作为城市样板展示给人们。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曾嘱张謇编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就是要“分发全国,起示范作用”。

第三,力图把在全国实现新世界的理想,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宣统三年(19116月,张謇在洹上村造访袁世凯,两人作了长时间深谈以后解除了两人之间的隔膜,恢复了断绝28年的交往。张謇为此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北上过彰德,访袁世凯于洹上村,议论视二十八年前大进。”可能就是袁的花言巧语打动了怀有满腔爱国之情的张謇,误以为找到了知音。张謇从北京返回南通时,又去天津参观,见到袁世凯在天津任直隶总督时的现代化建设成就,给张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日后拥袁的思想基础。民国元年(1912227日袁世凯被推为总统以后,有人认为袁世凯将成为中国的华盛顿,张謇也乐观地认为:“政治能趋于轨道,则百事可为”。一度张謇与袁世凯打得火热,目的是寄希望于袁世凯实现他梦寐以求的新世界,即南通模式的新世界。为了加大对袁的影响力,张謇加快南通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完善这个模式。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张謇派人紧急编撰《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一书,除了给全国示范以外,同时也是为袁世凯编的。“袁世凯示意国务院,说全国一千数百县自治机构太多,徒糜公费,不办一事,且为地方行政掣肘,可以停止”。所以熊希龄赶忙要张謇编写该书,说明地方自治不能废。张謇可能另有一层意思,想将南通的模式推广到全国,更希望袁世凯在全国建成南通那样的新世界。毋庸讳言,张謇曾一度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但袁世凯却另有图谋。袁利用张謇,通过熊希龄一再邀请张謇出山赴京入阁。张謇也终在191310月到任北洋政府农林、工商总长,企图帮助袁在全国建立一个南通那样的新世界。可是该书出版前,这个梦想随着袁世凯专制独裁步步推行,就很快破灭了。张袁最终再次决裂,张謇辞职返通。

不管张謇是何种原因,在南通独立后加速现代化进程,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客观上将南通建成了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典型,成为中外闻名的模范县,在近代史上形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南通模式”。张謇的这段历史探索,对推动历史的发展功不可没!

(作者单位:张謇研究中心<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