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家书教子:严爱相济 精心培育/徐 新3
来源:《张謇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80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张謇家书教子:严爱相济 精心培育 □ 徐 新
张謇(1853―1926)是清末状元,他把“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深深地融入了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伟大实践,成就了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备受国人敬仰。他在辛苦操劳、日理万机的同时,始终不忘通过家书对独生子张孝若进行教育。 张謇中年得子,自然对张孝若疼爱有加,在他身上寄托了后半生的全部希望。他曾说:“我即一子,一坏即无后望。我老矣,不得不为久计也。”因此,张謇对张孝若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极大关注和无数心血。张孝若10岁时便离家外出读书,以后又多次赴日本、西欧、美国考察,而张謇常年在外,公务繁忙,父子见面机会甚少。于是,书信往来便成了父子俩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 作为读书人,张謇登上了读书人的最高峰——状元及第,因此他对读书学习非常重视。其时,其子正读初小,初学写信,与张謇书信往来过程中,凡有文字错谬,必能得父亲纠正。而张謇致儿子张孝若的家书函电,也少不了叮嘱儿子用功学习。“每日上课外能有两三小时安心用功,不愁不长进。儿其自砺!成人之基在是。”“勤学须有恒,不可或作或辍。”“国文须自于星期或课余温习,勿使荒落。”而张謇对儿子的在外求学时的冷暖病痛也是时刻记挂在心,“天已大凉,寝时须盖略厚之棉被,须着紧身小袄;食少油,勿过饱。”“儿早晚眠食小心,丸药切须服完。必有益。”他还经常提醒儿子注意锻炼身体,强壮体魄:“休息时可习已学之拳,既有益卫生,又不废学也。”自张孝若懂事后,张謇一方面不放松对他的严格教育,一方面又很尊重他的“自主权”,如张謇尊重儿子的选择,同意他放弃北上读清华预科的机会,真是情理交融,宽严有度。 张謇在张孝若很小的时候,就注重教给他为人处世之道。在校中,“对教师须温敬;对同学须谦虚。”入社会,“世道日趋于乱,人心亦趋于恶,君子处之,唯有中正澹退。儿若观《易》,当能悟父所言。儿处人须时时记定‘泛爱众而亲仁’一语。尤须记‘谨而信’一语。所谓《论语》《孟子》,信得一二语,便终身受用不尽也。平日勿雌黄人物,勿随众浪掷可贵之时间,作无益害有益。”张謇除了言传以外,还施以身教,告诉自己的儿子,“父生平待人坦怀相与,不事机诈。人之以机诈待父者,往往自败。然父仍含容之。所谓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也。”张謇平时待人诚信宽容,他要求儿子也要和他一样去做。张孝若曾经发出慨叹:做名人之子难。而张謇对此早有认识,并时时告诫儿子:“儿须知父是有名人,儿子不易做;为世交长辈有名德人赏识,儿亦不易当。儿须自爱自重。”张謇在教育儿子时可谓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孜孜不倦,足见其用心良苦。 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张家的传统美德,张謇十分重视对儿子的传统教育,他给张孝若的信中说:“天下之美德,以勤俭为基。凡致力学问,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省钱去侈,慎事养誉,知足惜福,皆俭之事也。”俭朴的优秀品德,也是张謇一生清正廉洁的重要原因。他的以身作则也给家人留下了极好极深的影响,他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翁起居不求适意,饮食不求丰美。对弟子恩威相济,常举先代寒苦适德为子弟勖。用钱于公益教育,虽千万不介意;不当用,虽寸钉断铁亦所爱惜。平时教人必勤俭刻苦。” 为了能让自己的“富二代”儿子进德继业,张謇对张孝若疼爱的同时,循循善诱教育儿子严谨治学之法及为人处世之道。在张謇的培养下,张孝若成了一位奋发进取的有志青年,20岁留学美国,获商学士学位后即归国,襄助其父办理各项事业。1922年为北洋政府任命为考察各国实业专使,周游欧美。1925年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等职。1926年,张謇逝世后,他子承父业,主持南通各项事业,继续济世救国。张孝若的成功也不枉了张謇的悉心教诲啊。 (作者单位:海门区委宣传部)
文章分类:
当代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