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对新时代的启示/张子威5
来源:《张謇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80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 对新时代的启示 □ 张子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社会治理的概念在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笔者在阅读关于张謇的史料中发现,张謇的后半生在近代的南通进行过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他于特定时代提出的社会治理思想值得深层次研究。
一、张謇社会治理思想的内涵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目的是促进社会良性循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治理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包含政府、非公组织及公民群体。张謇先生所处的时代,国家深受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乱之苦,内忧外患、民生凋敝,类似张謇先生的仁人义士发出了救亡图存的疾呼。张謇先生认为社会治理是地方自治,其在《呈筹备自治基金拟领荒荡地分期缴价缮具单册请批示施行文》中提出:“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1]举办实业、教育、慈善等地方建设事业,是张謇地方自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地方自治规划中的三大支柱[2],张謇一生创办的20余家企业、370余所学校以及诸多水利、交通、慈善公益事业,皆与其地方自治理念有关。
二、张謇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一是驰而不息办实业。张謇先生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民族企业家的楷模”,这与张謇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发展实业息息相关。张謇先生在《请解农商总长职专任水利局务呈》上强调:“非实业不足以自治。”[3]他奉行“棉铁主义”,从1895年兴办大生纱厂开始,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其参与创办的企业近70家,业务涉及纺织、垦牧、肥皂、面粉、电话等各类领域,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在近代南通大地上逐步形成,大生集团也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张謇庞大的实业体系不仅解决了不少当地人的就业,也为地方自治夯实了经济基础。 二是全力以赴兴教育。张謇先生在《上学部条陈》中强调:“窃维自治之本在兴学,兴学之效在普及。”[4]他一直秉持着“父教育而母实业”的观念,认为社会治理与基础教育息息相关,遂大兴国民教育,创办了中国最早、影响最大的省教育团体江苏学务总会(江苏省教育会),并先后建立了通州师范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等一系列首创性的学校,以此启发民智,革新社会治理体系。在普及儿童教育之外,他亦注重普及通俗教育,如创建伶工学社,借助戏剧表演以改变世人的观念,实现“纵不能令人人尽入学堂识字,亦当令人人尽知今日之世界”的效果。[5]张謇先生通过开办学堂,进一步培养和丰富了各领域的人才,为地方自治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坚定不移做慈善。张謇认为社会治理的职能是“进增社会之能”与“弥补人民之缺憾”二者,而后者的实现,最重要的手段即慈善公益。[6]他把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尤其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建立了养老院、栖流所、戒毒所、济良所、贫民工场、盲哑学校等公益机构,兜牢了民生底线;还创办了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剧场等文体场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设立了气象台,实施交通及水利工程,增进了民生福祉。张謇先生将慈善公益事业作为实业和教育的关键补充,在近代南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方自治体系。
三、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新时代的启示 一是以实业为根,夯实社会治理的核心基础。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住实体经济基本盘,强攻招商、猛攻投入、快攻产出,全力提升产业质量、经济总量、发展能量,为社会治理夯实基础。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突出市场主体培育,促进更多新增长点加速涌现,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百姓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的组织化程度,细致了解企业生产安排、市场订单、资金运转等情况,全力打通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全力以赴解决市场主体的“急难愁盼”,推动各类企业饱产满产,着力提升区域发展能级。加快运用数字赋能、数据赋能,建设更多的“智能工厂”“无人工厂”,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攀升,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增强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大企业在促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增资扩产和利润再投资,不断挖掘发展潜力,将实体经济做得更大、更强。 二是以教育为魂,做强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高水平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全力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加快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制定实施不同类别教师专项发展计划,引导广大教师坚决扛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使命,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守好三尺讲台,安心从教、静心为学,进一步普及各类知识,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治理的人才库提供源头活水。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完善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江海文化、张謇文化特色和优势,用先进典型来示范、影响学生及市民的言行,持续提升全民的基础素质。鼓励企业家学习张謇先生大兴教育的做法,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积极投资助学,建设更多的优质学校,打响教育的金字招牌。 三是以慈善为本,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用心做好富民、惠民、安民、乐民之事,更高水平保障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聚焦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不断健全医疗、养老、托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扩大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供给,在解决“有没有”的同时,更突出质量的“好不好”,努力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坚持心系民生冷暖、情牵万家灯火,重点关注低收入、失独、失孤等群体,做好精准帮扶,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大成效。学习张謇先生的家国情怀,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社会事业、慈善公益事业中来,推动企业家反哺桑梓、造福群众,在增强企业家社会荣誉感的同时让群众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单位:本会)
参考文献: [1]《张謇全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30. [2]《张謇社会治理思想与黄炎培农村改进思想的比较及启示》,唐千千、唐勇,教育与职业第14期,2022年7月下. [3]《张謇全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404. [4]《张謇全集》第1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54. [5][6]《张謇的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探析——以教育与慈善为中心》,许芝浩、陆和健,档案与建设2023年第8期.
文章分类:
当代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