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张謇精神助力农企创新发展 /赵云生5
来源:《张謇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80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大力弘扬张謇精神 助力农企创新发展 □ 赵云生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通考察,参观了南通博物苑张謇生平展陈后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定“四个自信”。 张謇是海门的骄傲。他从海门常乐镇一个普通农家走出去,攀登上了科举的最高峰。但他看透腐朽清制,刚踏上仕途,即作出了人生新的抉择——弃官经商,致力于实业救国、教育兴邦,在政治、经济、工业、教育、文化等领域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创办了许多堪称全国第一的事业。 张謇成功造就如此伟大的事业,我们作为张謇故里的老农业技术干部,应该大力弘扬张謇精神,银发生辉,银龄引领,在助力农业企业创新发展中再立新功。
一是大力弘扬张謇“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 张謇对作出“弃官经商”这一重大人生抉择的动机说得很清楚,他说:“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关于为何创办纱厂,他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可见张謇“弃官办厂”的重要原因不是为个人积累资本,而是为“强国拯民”,这是他人生的最高追求。张謇在与友人交谈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言之,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大生纱厂获得赢利以后,将个人从企业所得报酬的极大部分返还于社会,用于家乡兴办教育、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他还将亲朋好友祝贺他六十、七十整寿的宴客费及馈金全部捐献出来,建立了两座都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养老院。 正是因为张謇怀有“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他的事业才愈做愈大。 我们老农技工作者助力农业企业创新发展,要与广大农业企业业主认真学习和发扬张謇“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同发展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实现四化、振兴中华”“助力乡村振兴、助农增收致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继续发挥余热。
二是大力弘扬张謇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 张謇辞官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一开始就遭到当头一击:启动资金无着落。原先承诺出资的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及盛宣怀等人大都反悔,纱厂建设几度濒于停废。在这种危难情况下,张謇仍坚定意志,多方奔走,上下求告。经费窘迫至极点时,张謇竟然靠在上海街头卖字筹措回乡旅费。 在荒废海滩围垦植棉时,多次遭遇狂风大潮。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三,飓风大作,潮乘风势,高达丈余,跨堤而入,连续五天五夜,堤溃决十分之七,垦区房屋多被冲塌,新围垦田被淹没,公司惨重损失,几乎前功尽弃。面对百年不遇的大灾,公司员工心灰意冷,张謇却异常坚定,勉励同人:“毋馁,以办事人之心血,土夫之肩皮,与海潮相搏战。……毋躁,须十年规模乃粗定,更五年规模备,更五年功效成。” 张謇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上,真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说:“天下无不可成之事。事之艰难颠沛,对于个人,乃为磨练;对于事业,则为促进。”正是这种精神、品质、胸襟和气魄,鼓舞着张謇在艰难中奋进,在颠沛中磨砺,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一个个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江海大地,一项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企的建设和项目的实施中,我们既要看到农业企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又要认识到:农业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必须像张謇那样,化挑战为动力,珍惜机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提升素质。
三是大力弘扬张謇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张謇反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历年海关进口洋纱、洋布的数量及国内棉花生产、棉纺织工业发展状况,决定把创办纱厂作为弃官经商后从事实业的首选目标。这是他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謇精心筹划的南通大生纱厂终于投产出纱。该厂的建成,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随着业务的发展,原棉供不应求。面对现实,张謇认为,“因念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必须“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办通海团练时,发现通州与海门之交的黄海岸边一望无际的海滩,荒废无人垦治,成为“国之弃土”。于是他决定在那片荒废的海滩上从事垦荒植棉。这是他务实作风的又一体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十七年(1901),张謇冒着无路走、无房息、无淡水可喝的艰辛,4次亲至吕四海边,跑遍大片荒滩进行考察,近者步行,远者人力独轮小车代步。来到通海勘察荒地水情时,就乘上农民的牛车,一路观察,一路询问、请教。当时筑海堤的堤线,就是张謇独自在海边巡视时幸遇当地老汉秦凤桥指点而找到的。张謇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能不让后人肃然起敬。 张謇在处理海滩地权纠纷中表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令人动容。张謇对当时海滩地权的复杂性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是则此一片荒滩,似多无主,可以任我开垦。然按地求之,……几无一寸无主,亦无一丝不纷。”张謇面对如此棘手的地权纠纷,通过实地调查,因地因户制宜,逐家逐户处理落实,整整花去8年时间才把这些土地的产权逐个清理收买完毕。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这样评价张謇:“他在没有思考清楚以前决不采取行动,但一经采取行动就决心进行到底。他起步虽然稍嫌迟缓,但每一步都踏在实处,并且有足够的后劲,因此往往得以后来居上。” 务实作风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提出一项措施,这个措施和实际联系得紧不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不强,必须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兴办农业企业,我们服务农业企业,都要发扬张謇的务实作风,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正确指导工作的开展。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拒细小,是成就大事的重要基石。再大的事情,也都是由一个个小的侧面和细节组成,不肯认真从每个细节做起,不愿意抓好每一件小事,大事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农业企业工作千头万绪,我们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的农业企业业主要像张謇那样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企业的产业结构。要重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项目,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走科技型、规模型、产业型农业企业的发展之路。
四是大力弘扬张謇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张謇眼观世界风云,立足国情州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壮举。他一生最成功之处,就是创办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大生实业集团。张謇兴办大生企业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主张和奉行对外开放的思想、不断进取拓展的思想、突出社会责任的思想等等,处处体现出他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意识。 张謇一生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指挥开发了我国第一大沿海滩涂,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他前无古人地揭开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模式的序幕,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而他在出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1913年至1915年)期间,对中国传统农业进行的开创性改革中,注重多种经营全面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运作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等举措,则闪耀着农业现代化的光辉。 除此之外,张謇还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囊括了师范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领域,成功构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体系。从1906年至1922年的16年间,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有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济良所、栖流所、贫民工厂等等,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实属史无前例。 现代著名大文豪胡适说得好: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张謇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而办一国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我们老农业技术干部在助力农业创新发展中,要用张謇这种“登高望远,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确定助力农业企业创新发展目标。笔者认为,现阶段可以在提高农业企业人员素质、搞好适新技术的引进、从源头上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培育品牌产品、开展产品网上销售、进而利用传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开拓创新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保证,离开了开拓创新,不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去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固步自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衰败。在助力农业企业创新发展的工作中,我们老农技工作者要传承和发扬张謇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冲破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增强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站在时代前列,努力搞好服务,帮助农企业主科学统筹,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努力! (作者单位:本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