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史四首》解读张謇青年时的对日战略/郑元英44
来源:《张謇研究》2023年第2期(总第73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从《读史四首》解读 张謇青年时的对日战略 □ 郑元英 “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874年8月22日),海师返,知宰臣有议和之举,天下事去,夫复何言?有《咏史》四首。”[1] 此组诗几乎全由典故写成,颇为难解,有论者以为此诗当拟赠吴长庆而作自荐者。笔者通过文笔细读,结合张謇的日记信件与当时时事分析,张謇写此组诗乃因李鸿章的绥靖政策有感而发,其背景不是阿古柏新疆之乱而是“”日本出兵台湾事件”。《咏史四首》是张謇在满腔愤懑的情绪下写作,是其青年时期十分重要的作品,不仅体现出其“咏史怀古,镜鉴古今”[2]的诗歌风格,更从中可以解读出青年时期的张謇对国际形势的敏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亦表现出其“以战止战”的战略思想和其与李鸿章的政见分歧。 从此诗写作日期同治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874年8月22日)加上从咏史其三第二句“万里蜻蜓岛外潮”[3],可以初步判定此处“宰臣有议和之举”,很可能说的就是李鸿章决意对“日本出兵台湾事件”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政府获悉日军侵台事件后,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预备率淮军3000、粤军2000武力驱日,但为李鸿章阻止。李鸿章认为:“彼既劳费远来,岂肯狼狈而去。若我军齐集,遽与接仗,即操胜算,必扰各口,恐是兵连祸结之象。”对积极对敌、态度强硬的沈葆桢,李鸿章“迭函劝其只自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并密饬唐提督到台后,进队不可孟浪。”[4]对日军“断无驱逐之理。”李鸿章更以“若启兵端,无论胜负,沿海沿江靡费奚啻数千万?”为由,向总署提议采取“以抚恤代兵费”的妥协退让办法结案,说:“亦知此论为清议所不许”,但这“出自我意”,“内不失圣朝包荒之度,外以示羁縻勿绝之心”[5]。李鸿章一意主和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 在中日《北京专约》签订后,宓吉先生总结道:(中日《北京专约》)这是一个真正决定中国死亡的交易。因为它等于在向世界做广告,“说这儿有一个富裕的敌国,它乐于掏钱,但不想打仗”[6]。让列强们看清了中国的软弱。 张謇从孙云锦处获知李鸿章的“议和之举”,他对此评价为“天下事去,夫复何言?”当日写成《读史四首》[7],张謇不仅在诗里借典故以古讽今抒发了他对李鸿章羁縻政策的愤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与和”的看法,他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其一 嵯峨百越柱标铜,珍赆何时入汉宫。酋长万人看赐邸,大夫五利庆和戎。 西羌应复思充国,南土谁能继杜翁。惆怅留犁挠酒日,边儿方弄柘枝弓。 其二 搢绅介胄复何如?西北东南候尉殊。未觉长城坚故碣,只闻苍海足明珠。 张氈出使中行说,列障封侯赵破奴。坐使司农劳国计,借商有令赡军须。 其三 三年牛马向西遥,万里蜻蜓岛外潮。帝子从无随日出,匈奴敢复倚天骄。 须防盭常因瘇[8],岂有樗蒲尽得枭[9]。横海楼船今不远[10],灵旗指顾画招摇[11]。 其四 汉文有道迈成周,缯絮何妨被十洲。要藉汾阳定回纥,可曾梅录拜丰州[12]。 虺蛇寖大三郎祀,猿鹤苍茫九世仇。节度微闻承盛宠,筹边仡仡自高楼。 首先组诗其一表明张謇认为一味的妥协退让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和平的,反而会葬送和平。东汉时马援平定交趾叛乱,立铜柱为界;西汉时赵充国招抚西羌,他们都是以武力果断的镇压叛乱,继而施行仁政,恩威并施,这才有边疆地区长久的和平稳定,才能获得和戎五利。“惆怅留犁挠酒日,边儿方弄柘枝弓”,而如今议和谈判的时候,边关战士们的武器还没有准备好。此时沈葆桢还在积极托人向欧洲购买铁甲舰船,沈葆桢还与李鹤年商讨借洋款兴军队,但沈葆桢的积极备战遭到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派的打压。可这样息事宁人换来的和平能够长久吗,着实令人惆怅。“南土谁能继杜翁”不知张謇此处是否暗含对沈葆桢的期许,征南大将军杜预在天下统一后依然重视对部队的训练,加强对荆州地区的管理,兴修水利。当地人歌颂他“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沈葆桢到台湾后积极备战,合约签订后,沈葆桢受命经理善后,后世连横写《台湾通史》时盛赞他“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13]沈葆桢亦可算青史留芳,不让杜翁。 其次张謇反对轻视日本,并认为如果派出的谈判使者和军事将领不当的话,将遗祸不浅。尽管已经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但是清朝朝野上下虚骄之气不灭,自视太高,视人太浅,以蕞尔岛国蔑视日本,然而张謇则认为中日之间的差距未必如国人以为的那么大,“未觉长城坚故碣,只闻苍海足明珠”,甚至看到了日本的巨大潜力,将其视为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须防盭常因瘇”,贾谊《治安策》中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再次,张謇认为必须要制止日本的侵略势头,“三年牛马向西遥,万里蜻蜓岛外潮”宋代有“诸故杀官私马牛徒三年”的规定,连杀牛马这样的小罪都要小惩大诫,何况日本现在要侵台湾、占琉球。张謇希望清政府能够态度强硬,武力驱逐,从而彻底打消日本的扩张野心。“横海楼船今不远,灵旗指顾画招摇”,横海楼船为古将军名,灵旗乃军队战旗上的图案,联语坚定有力,斗志昂扬。 最后,张謇对李鸿章这种绥靖羁縻政策的后果的担忧。汉文帝面对桀骜的匈奴,“屈体遣书,厚以缯絮”以换取和平,“缯絮何妨被十洲”实为反语,是对政府软弱可期外交政策的讽刺。“要藉汾阳定回纥”典故用得着实贴切漂亮。唐朝凭借着年近七十的郭子仪的威望单骑劝说回纥退兵,可是如今清政府掌握外交和军事实权的李鸿章并未获得异国的敬仰。连李鸿章自己也承认:“自有洋务以来,迭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14]“可曾梅录拜丰州”表达的不止是对李鸿章的讥讽也是叹息。苏轼曾言“乱臣贼子,犹蝮蛇也,其所螫草木,犹足以杀人,况其所噬啮者欤!”“虺蛇寖大三郎祀”更是点明朝廷此举边疆危局如今虽可暂时得到缓解,但是养虎为患,贻害无穷。唐玄宗晚年贪图安逸,纵容安禄山扩张势力,终令撼天动地的渔阳鞞鼓,惊破霓裳羽衣,惊破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而今一旦日本“其势寖大”,则大清江山危矣。 张謇“以战止战”,“以战为和”的战略思想,对日本野心以及日本未来趋势的判断,都与李鸿章不同。李鸿章一直怀抱羁縻绥靖政策,不止是因为暂时国弱力穷,他甚至认为:“目前固须力保和局,即将来器精防固,亦不宜自我开衅。彼族或以万分无礼相加,不得已而一应之耳。”[15]此时张謇不过是孙云锦幕下一个年轻的书记员,然而他已经有了对世界局势,对中国面临的严酷的国际环境的基本认识,也有了自己的政见。其与李鸿章并无私仇,两人甚至一生未曾谋面,但在张謇真正进入政坛之前,二人已经是真正的政敌——政见之敌。 更令后人扼腕叹息的是李鸿章身为宰臣却根本没有认识到台湾以及琉球重要的战略价值,以为“台湾系海外偏隅,与其听一国久踞,莫若令各国均沾”。李鸿章更是将琉球视为一区区朝贡之地。“琉球以黑子弹丸之地,孤悬海外,远于中国,而迩于日本。昔春秋时,卫人灭邢莒人灭鄫,以齐晋之强大不能过问,盖虽欲恤邻就患,而地势足以阻之。中国受琉球朝贡,本无大利,若受其贡而不能保其国,固为诸国所轻;若专恃笔舌,与之理论,而近今日本举动,诚如来书所谓无赖之横,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范围。若以威力相角,争小国区区之贡,务虚名而勤远略,非惟不暇,亦且无谓。”[16]琉球乃中国与日本之间四大战略地缘支点之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琉球北控大隅海峡,南跨官古海峡,与台湾及钓鱼台列屿相接,对控制东亚航道影响极大。它既是日本的防御门户,又是日本经台湾进军南洋的关键跳板,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中心区——东南沿海的防卫前沿。无论是合并还是联盟,一旦琉球与日本结为一体,台湾就变成中国对日防御的第一线。反之,如琉球与中国结为一体,日本就将被迫以九州为对华防御第一线。”[17] 《北京专约》签订后,日本就以此约为依据,加紧吞并琉球。1875年6月日本派兵强行进驻琉球,7月发布“阻贡令”。首届驻日公使何如璋获悉后反应强烈,力图挫败日本吞并琉球的阴谋,消除日本进攻中国的隐患,否则“隐忍容之,养虎坐大,势将不可复制。”何一面态度强硬地与日交涉,一面上书总署《琉球三策》,然而李鸿章和总署责备何如璋“转致激生变端”。1879年4月日本将琉球改为冲绳县,纳入日本版图。李鸿章的反应是请来华游历的美国前总统格兰特代为调停。可在格兰特调停时,日本人拿出了“以抚恤代兵费”“出自我义”的《北京专条》,使格兰特哑口无言。 1882年,张謇在参与平定朝鲜壬午事变暂时挫败日本阴谋后,写《乘时规复流虬策》《朝鲜善后六策》。从张謇清宣统三年三月(1911.4)致韩国钧函可知,当时张謇建议清政府“三道出师,规复流虬。”[18]而当时对日本态度强硬的张树声已经回广东,李鸿章丁忧结束重掌清政府的军事外交大权。李鸿章对张謇的建议“嗤为多事,搁置不议”[19]。日本终于不费一兵一卒侵吞了琉球,掌握了这扼中国东海与西太平洋之“咽喉”所在。半个世纪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和美国为了争夺这关系到日本、朝鲜以及中国沿海地区的制海权、制空权的战略要地,双方展开了为期82天的惨烈厮杀,进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直到笔者执笔之时,距离中国只有“咫尺之遥”的冲绳,仍旧是美军在全球最重要的军事基地,是美国“不会沉没的航空母舰”。而日本军事扩张的起点正是利用“牡丹社事件”经略台湾和琉球。“知宰臣有议和之举,天下事去,夫复何言?”张謇的担忧“虺蛇寖大三郎祀,猿鹤苍茫九世仇。节度微闻承盛宠,筹边仡仡自高楼。”竟不幸成为现实。 (作者单位:本会)
参考文献: [1]《张謇全集8柳西草堂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第30页。 [2]徐乃为著.张謇诗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1.07.第25页。 [3]日本列岛因其形状又被称为蜻蜓洲。 [4]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2008. 01.第77页。 [5]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1信函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2008. 01.第84页。 [6]傅岚著.走在救国与误国之间的人李鸿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0.第61页。 [7]《张謇全集7诗词 联语》,第26页。 [8]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9]古代博戏樗蒲的两种胜彩名。幺为枭,最胜;六为卢,次之。 [10]汉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韩说……元鼎六年,以待诏为横海将军,击东越有功,为按道侯。”《文选·陈琳》:“江夏、襄阳诸军,横截湘沅,以临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刘良注:“楼船、横海皆将军号也。”唐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横海,荒祠拜伏波。”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 [11]《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颜师古注:“画招摇於旗以征伐,故称灵旗。”宋岳珂《桯史·吴畏斋谢贽启》:“使灵旗再图北指,詎不先出峴之师。” [12]初,上不欲生代节度使,常自择行军司马以为储帅。李景略为河东行军司马,李说忌之。回鹘梅录入贡,过太原,说与之宴,梅录争坐次,说不能遏。景略叱之,梅录识其声,趋前拜之曰:“非丰州李端公邪!”又拜,遂就下坐。座中皆属目于景略。说益不平,乃厚赂中尉窦文场,使去之。会有传回鹘将入寇者,上忧之,以丰州当虏冲,择可守者;文场因荐景略。九月,甲午,以景略为丰州都防御使。穷边气寒,土瘠民贫,景略以勤俭帅众,二岁之后,储备完实,雄于北边。 [13]连横著.台湾通史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09.第673页 [14]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2008. 01.第159页。 [15]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6奏议六[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出版集团,2008. 01.第160页。 [16]王芸生辑.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卷1[M].大公报社出版部,1933.04,第157—158页。 [17]王鼎杰著.复盘甲午 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 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7第35页 [18]《张謇全集2函电上》,第272页。 [19]《张謇全集2函电上》,第272页。
文章分类:
说论纵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