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张謇善育善用人才观 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张厚军 张文静56
来源:《张謇研究》2023年第2期(总第73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传承张謇善育善用人才观 大力推进人才强市建设 □ 张厚军 张文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这一精神指导下,南通市委市政府在近期召开的科技人才发展大会上,提出实施以“抢抓第一资源,激活第一动力”为抓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市战略与人才强市战略。新时代十年来,南通在稳步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基础上,踏上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的进程。回首百年前,张謇在江海大地上敢为人先、包容会通,兴办教育培育人才、五湖四海吸纳人才、知人善用任用人才、真诚相待爱惜人才,集众力汇众智打造出“近代第一城”的靓丽名片,对今天南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弘扬张謇教育强国精神,推动“教育之乡”再创辉煌 张謇秉持实业救国、教育强国的理想,提出“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广设学堂,普及教育”“为天下惜人才”等观点。首从师范教育办起,创办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一般教育到特殊教育、从专门教育到社会教育的完整国民教育体系。据统计,张謇一生主办或参与创建了370多所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以南通学院纺织科为例,所培养的毕业生先后在原纺织工业部(1949年—1987年)担任重要职务者多达35人,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32名编委之列的有13人。可见,张謇发展教育事业的努力,为普及教育开启民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提升南通地区的文明程度、培养国家所需相关技术人才作出了贡献。 多年的薪火相传,教育发展成为南通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教育之乡”的美誉在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百姓幸福感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义务教育、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综合发力,书写着南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篇章。从南通走出去的各类人才,遍布国内外美术界、音乐界、体育界、影视界、科技界等,“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更是当前为人乐道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发挥这些名人的宣传与引领效应,将会为南通新时代发展引荐人才、引进项目、推进招商、扩大影响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南通高等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外溢现象较为明显,在外求学的南通籍的毕业生回通数量偏少。“墙内开花墙外香”,对南通的人才强市战略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教育之乡”培养的人才如何更好地满足自身创新发展的需求,同样值得深入思考。对此,需要加强校地互动,推进岗职适配,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强市做好人才资源开发与储备。
二、借鉴张謇善纳人才经验,筑造创新之城人才高地 张謇办实业兴教育,苦于相关人才的异常短缺。为解决人才匮乏的难题,张謇提出“应请各省广设学堂,自各国语言文字以及种植、制造、商务、水师、陆军、开矿、修路、律例各项专门名家之学,博延外洋各师教习”的观点,主张并聘请国外各科教师担任学科教学。在用人上,张謇勇于打破国家界限,唯贤是举、唯才是用,“鄙人向来提倡教育,本希望人才辈出,但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只要那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在“聘用外才”观念主导下,张謇自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到1920年左右,先后聘请了来自英、美、法、日、德、意、比、荷、澳以及瑞典的约10个国家的技术人员达47人,涉及纺织、农垦、盐业、交通、水利、电力、冶炼、采矿、火柴、医药等十余个技术行业。在当时的环境下,能聘用这么多的国外人才,张謇善于纳才的胆识和气度可见一斑,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新时代十年中,南通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由科技部发布的《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南通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全国第26位上升到第23位。在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和创新驱动力五个评价指标上取得较大突破,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南通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人才引进方面,至去年底,南通引进人才总量已超过145万,其中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已达11.6万,高技能人才近50万。正是这些人才的加盟,和全体南通人共同拼搏奋斗,推动南通连跨新台阶,稳步迈入“万亿俱乐部”行列。在成绩面前见贤思齐方能更好地进步。以苏州为例,据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人才总量已达343万,高层次人才有34万。在2021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排行榜上,苏州位列全国第7位,南通列第34位。比较来看,这里面有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发展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但存在的差距需要南通为尽快提升人才吸引力作出更多努力。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借鉴张謇的国际视野和招贤纳才的经验,打造集聚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的高地,不断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通创新发展。
三、传承张謇善用人才理念,助推科技强市再谱新篇 张謇通过创办一系列工厂、公司、学校等机构,为沈敬夫、张詧、江谦、江知源、宋希尚等众多干才提供用武之地。为提高办学水平及城市文明程度,张謇曾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或艺术家如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梅兰芳等来南通讲学或演出;邀请欧阳予倩来通创办伶工学社,作为中国新型戏剧教育的试验基地,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还邀请沈寿来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培养了大批“仿真绣”人才,在推进女子教育的同时,更将工艺美术教育推向近代高峰。张謇对荷兰水利工程师特莱克的聘用与知遇,不仅推进了南通防洪保坍、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治水安民、利水富民等方面贡献良多,演绎出近代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一时之间,南通成为近代汇聚国内外人才较多的城市。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张謇对人才的敬重、爱惜与善用。 当前,南通在引进人才方面注重“筑巢引凤”,强化创新平台与载体的“基础支撑”,着力构筑创新发展新高地;以求贤若渴之心引才聚才,以夯基垒台之举育才强才,为人才打造涵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空间体系,不断积蓄高端人才“核心力量”。通过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暨人才创新生态大会”,吸引200多个优质项目落户南通。南通还注重对传统产业进行的转型升级,推进以船舶海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正是有了平台作为载体、项目作为支撑、新兴产业作为引力,为人才的集聚提供了保障,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引擎。这与张謇当年创建大量用人平台、用好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必将为南通的科技强市战略奠定人才基础,谱写更新篇章。
四、承续张謇善待人才观念,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张謇是个真性情的人,对待人才极为敬重,想方设法为他们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对梅兰芳,张謇在路边建候亭迎接其来通演出,在镶山营梅垞、种梅树供其休憩观赏;对其演出每场必观,还修改曲词、写诗赞赏,与其结下了深厚情谊。张謇创办伶工学社邀欧阳予倩主持教学,兴建更俗剧场、欧梅阁供两人联袂演出,留下了一段曲苑佳话。张謇还创办女工传习所供沈寿教学之用,修建濠阳小筑、谦亭供沈寿居住修养。沈寿病逝后,张謇将她隆重安葬于马鞍山南麓,树碑立表以志纪念。对于特莱克,张謇并没有因为他年轻而怠慢他,很是赏识他的治水才干,多次采纳他的治水策略。在特莱克病逝后,将他公葬于剑山南麓,亲自撰书墓表,并镌石永备纪念。在张孝若出国考察时,张謇还亲自写信,让他带到荷兰慰问特来克的双亲。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张謇对人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心。正是他们之间真诚的交往与合作,形成了推动南通近代发展的合力。 历史总是在承续中演进。今天的南通承接着张謇善待人才的观念,注重以尊贤重士之策爱才留才,为人才创新创业解除后顾之忧。通过整合,构建起集“人才政策、创新载体、科技金融、产教融合、人力资源、乐享生活”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全周期的服务体系,为人才在通干事创业提供优质环境。针对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营商环境提升速度有所放缓的情况,南通重磅推出《2022“万事好通”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举措66条》,着力吸引更多投资者青睐南通、投资南通。在这些激励措施之外,还应注意营造海外人才所注重的优质生活环境,在创新区域附近完善生活、休闲、娱乐设施,打造功能齐全的创新社区,满足海外人才的生活需求。从而以更优质的宜居宜业环境,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人才来通创新创业,以更多人才的加盟促进“近代第一城”再一次华丽蝶变。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
文章分类:
当代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