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家)藏《四相簪花图》赏析/曹玉星60
来源:《张謇研究》2022年第4期(总第71期)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com 张謇(家)藏《四相簪花图》赏析 曹玉星 南通博物苑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始建,张謇的书画收藏与南通博物苑藏品的整理有直接关联。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记载,全苑收录品物2973号,书画类登录101件,张謇捐赠就有71件,每号一至若干件不等。1953年张謇先生后人张非武、张柔武、张绪武承先辈意愿,又将 其家祖父留下的一百八十二幅珍藏书画全部无偿捐赠南通博物苑,并出版《张謇收藏书画选》[4],张謇收藏颇丰,其中不乏传世精品,清代《四相簪花图》[4]27是其中之一,同题材之画作,淮安博物馆藏有清代画家李墅纸本设色《四相簪花图》(图2)扇面(长59cm×21cm),宝应博物馆藏有清代画家乔守敬《四相簪花图》(长54cm×宽18cm),南通博物苑所藏《四相簪花图》也为清代遗存。画题“四相簪花”赏花会是宋代上层社会的一种“四般闲事”[1]之一,古人簪花插花乐此不疲,此番“幽栖逸事”有何文化现象与典故,今不妨从博物学角度作一赏析,让张謇私藏走向公众视野,更好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活起来”。 一、识花 南通博物苑藏清代佚名绢本设色《四相簪花图》,纵78.7cm×横97.7cm,原为张謇(1853—1926年)收藏。图中题跋:“《簪花图》为十余年前所得,不著画人姓名,绢幅亦疑有割裂,要非凡手,可以断言。兹为录陈后山《谈丛》如左:‘花之名天下者,洛阳牡丹、广陵芍药耳。红叶而黄腰,号金带围,而无种,有时而出,则城中当有宰相。韩魏公为守,一出四枝,公自当其一,选客具乐以当之。是时王歧公以高科为倅,王荆公以名士为属,皆在选,而阙其一,莫有当者。数日不决,而花已盛,公命戒客而私自念:今日有过客,不问如何,召使当之。及暮,高水门报陈太博来。亟使召之,乃秀公也。明日酒半折花,歌以插之,其后四公皆为首相。’”民国十有五年丙寅一月十三日,张謇题记。钤“南通张謇”白文方印,落款“四相簪花图謇又题”,钤“通州张謇之印”白文方印。 画左下角钤“张绪武收藏书画赠送南通博物馆之印信”朱文长方印,此画后为张家收藏赠送南通博物苑。 《四相簪花图》画面左侧一大理石雕砌花坛虽露出一角,其上太湖石、石笋景石配置精到,下栽一株白牡丹正盛开,庭院后方一株古松“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宋王安石)”,一枝茂蔚松枝,虬曲披靡,从后斜出,古松下四高士高冠宽袍朱履,或正簪花于帽,或正拈花微笑“皆在选”“而阙其一”,头上已簪金带围,或正端茶品茗,或正展宣书画。 清李墅纸本设色《四相簪花图》扇面 (长59cmX21cm)淮安博物馆藏 二、闲事 高士簪牡丹花于帽,如诗“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宋杨万里)所描述,画中一侍者执长柄倒梯形宫扇,另一侍者端红盘托一方型水盂,为高士簪花后盥手之用。这一场景,有类同天津市博物馆藏的一幅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绢本设色,纵30.2cm×横32.1cm),此图所绘三仕女在宫中院落观花的情景。图左边湖石花丛,案前朱红方几上置古铜觚,中插红、蓝、白牡丹三朵(图4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局部插花)。一仕女云鬟金饰,宫帔华裳,锦裙晓妆,正盥手并注目观赏案前之花卉(图5南宋·佚名《盥手观花图》局部盥手)。旁立侍女手捧金盆,身后立侍女手持长柄团扇,侍女手持宫扇可以对应陈继儒(1558—1639年)《岩栖幽事》中“牡丹芍药,乍迎歌扇”[5]之语,画面表现在闺阁空间或在本家庭院用“青丝步障”[6]隔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行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等“四般闲事”,成了上层女子既行雅事,此册页所表现的内容可能不是“盥手观花”,而应该是“插花盥手”[7]。所不同的是《四相簪花图》所表现的一高士是“簪花盥手”,侍者伺候的道具、氛围十分相近,插花簪花均是“幽栖逸事”。 南宋 佚名《盥手观花图》(绢本设色,纵30.2cm×横32.1cm) 天津市博物馆藏 《四相簪花图》右侧太湖石下数蔟萱草含苞待放,前一石案,高士端坐在黎藤根艺座椅前,正展开宣纸,准备书画,旁置文房书具,一铜方花尊上插红珊瑚,方砚型花器上安置一芍药花,“应四花之瑞”“客以赏之”,画中另一高士正拈花微笑“皆在选”“而阙其一”,头上已簪金带围,再一高士正端过茶童递上的一盏香茶品茗,或“歌以插之”,显示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般雅事”的一个侧面。画面笔法造型广泛汲取古人笔墨精华,以凝重苍润的用笔画山石、树干,以细劲流畅的笔法描绘花卉,以淡雅、细柔的描法画高士儿童,人物头巾、衣衫、鞋子及器皿道具上,略施淡彩或染墨,清秀中显得分外古雅,闲静中富含意趣,浓淡疏密,各臻其美,气概成章,意蕴无穷,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画之敷色,竭力追求尚古,于简洁、淡雅、淸润中透露出高古的格调,有董其昌之长,又得陈洪绶之妙,体现了宗古求变之器度,笔墨间言志寓意,富有生活气息。 四、典故 《梦溪笔谈》有一篇《金缠腰》记载“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岐,岐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时王岐公为大理寺评事、通判,王荆公为大理评事、签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最长,遂取以充数。明日早衙,钤辖者申状暴泄不至,尚少一客,命取过客历求一朝官足之,过客中无朝官,唯有陈秀公时为大理寺丞,遂命同会。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8] 故事发生在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在这一年初,韩琦因谏保范仲淹、富弼而被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宋代扬州的芍药非常出名,韩琦在任期间,其官署花园里有一株芍药杆分四枝,每枝上各开一朵娇艳鲜红的芍药花。这四朵花十分特别,花瓣上下都是红色,中间却有一圈黄蕊,形似身穿红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带的官员。因此,当时的人们便称这种芍药为“金缠腰”,也叫“金带围”。“金缠腰”的偶然出现,是品种变异的结果,十分罕见,民间流传,此花一开则为世瑞,且簪此花者必位至相位。韩琦觉得奇异,乃宴平生所期望者三人,与共赏焉,以应四花之瑞。当时当朝官员王珪、王安石都在扬州,韩琦便将二人请到府上。可还缺少一个人,便将路过扬州的朝官陈升之请至。四人于花下饮酒赏花,吟诗观画,还把四朵“金缠腰”摘下,各自簪戴头上。“簪花”十三年后,即仁宗嘉祐三年(1058年),韩琦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集贤殿大学士,为相十年,历三朝(仁宗、英宗、神宗),后请辞相位。二十四年后,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陈升之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与王安石相忤,乃称疾不朝。二十五年后,即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相位,变法日盛,熙宁七年罢相。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复起为相,次年罢,三十一年后,即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珪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位),集贤殿大学士。令人难以置信,“簪花”后的三十年间,韩琦、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四人,竟先后都做了宰相,“四相簪花”的故事从此流传。 很可惜不能够电询韩魏公或者王荆公,当时究竟还有哪几位在一起赏花的。“四相簪花”的传说让芍药沾满了吉祥富贵之气,而“金缠腰”影影绰绰的踪迹,又使得芍药罩上了层层神秘面纱。历史上,像“四相簪花”这样的“赏花会”是宋代上层社会社交的一种方式。士大夫藉由类似的聚会联系彼此的情感,并且建立自己的声望。这种相当独特的文化风气,在宋代是很流行的,朋友之间举行便宴时簪花,已成为社会的一种习俗,并且这些场合也适合他们交流各方面的讯息。此外,当时士大夫对于“祥瑞”的附会也反映出知识分子对于恶紫夺朱的期盼意识。 其实“四相簪花”早已成为古代无锡扬州南通大运河一带,乃至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典故和文化现象,成了中国大运河线性遗产中的最为传奇而亮丽的花文化节点篇章。 历代画家屡屡乐此不疲,以此题材,创作了多幅有关四相簪花的图画。前文淮安博物馆李墅的《四相簪花图》、宝应博物馆乔守敬的《四相簪花图》,另外还有明代画家仇英也以此为灵感创作了《四相簪花图》,“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的《韩魏公簪金带围图》轴(扬州博物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钱慧安的《簪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陈洪绶的《杨升庵簪花图》等,颐和园长廊彩画也有《四相簪花图》等等。 芍药一开春将离,四相簪花写传奇。明代高明《窣地锦裆·嫦娥剪就绿云衣》诗云:“嫦娥剪就绿云衣,折得蟾宫第一枝。宫花斜插帽檐低,一举成名天下知。”男子簪花之风已随历史而去了。 五、祯祥 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恰是张謇离世之年,十多年前所得的《四相簪花图》,张謇再次题记,是否是为大红色“而花已盛”而书写的祥瑞之征兆?今天再赏先生藏画,体会张謇博大的胸怀以及为中华文明延续血脉的苦心,甚至到了晚年,别人祝贺他七十大寿所赠送的极尽珍贵的孔雀明王像牙雕“因赠博物苑南馆美术部永宝存之”[9],先生亦毫无吝啬捐献于博物苑。始终具有国际眼界的张謇,以南通为支点,创建南通博物苑,推动了全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使私藏走向了公众视野,无数的珍贵文物得以保存。今天我们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面对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实现伟大的复兴梦,更好地从小处做起,“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讲好“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故事,辩证解读古人强烈追求的功名思想,探寻文人雅致风物背后的生活美学与生活之道。 (作者单位:南通博物苑) 注释: [1]吴自牧.梦粱录·20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85. [2](明)张谦德,袁宏道.齐寒露编著.雅玩集:瓶花谱·瓶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3. [3]王春法.让文物活起来[N].人民日报2020-12-30(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7573244206582078&wfr=spider&for=pc) [4]南通博物苑编.张謇收藏书画选[G].广州:有利印刷务有限公司. [5]马美信编.晚明小品精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20. [6]用青色的丝线或绳缆制作的以遮蔽风尘或视线的一种屏幕. [7]苏丹.宋人《盥手观花图》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6):43-48. [8](宋)沈括.梦溪笔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09. [9]南通博物苑藏“牙雕孔雀明王像”在雕座的底部,镌刻有张謇的题款:“民国十年辛酉六月夏历五月謇六十有九,海门郁寿丰赠大士像一躯,极精美,因赠博物苑南馆美术部永宝存之。方训谋刻。”(http://zjw.ntnc.edu.cn/cat/1533)
参考文献: (1)胡月.张謇的书画收藏与赏鉴[J].中国书画,2022(1):60-80. (2)《张謇全集》编纂委员会编.张謇全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2月.
文章分类:
文史钩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