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周新国395
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江苏省史学会会长、扬州大学副校长 周新国
大会主席、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历时两天,经过大会的主旨报告、分组报告、小组交流讨论的自由发言和专家点评,共有30位专家学者讲演,会议即将结束。我受组委会的委托对本次会议作学术总结,不当之处请予批评。 本次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在前四届研讨会(1987、1995、2000、2006)的基础上召开的。与前几届相比,本次会议有着鲜明的特点,概括有三: (1)地域的特殊性与组织的严密性。 本次会议由中国史学会、南京大学、海门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大学张謇研究中心、海门市张謇研究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张謇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承办,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张謇研究所、江苏省中国经济史学会、上海证大集团协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次会议在张謇故里海门举办,由众多单位共同在一个县级市举办国际学术会议,这是张謇研究学术会议中的第一次。会议组织严密、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内容充实、材料丰富,同声翻译也达到了国际学术会议的要求,因此,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代表的广泛性与规格的高层次性。 本次会议代表170人,其中,日本、加拿大、荷兰、瑞典、韩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国代表17人。中国大陆学者149人,中国台湾学者4人。所有代表具有广泛的文化背景,他们既有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在文化科技单位从事理论和实际工作的专家,同时还有部分在机关及企业工作的公务员和商务人士。代表所涉领域众多,专家云集。会议期间热烈讨论了张謇及其开创的事业和张謇精神,这既能对进一步拓展张謇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3)会议的规范性和讨论的深入性。 会议中,既有名家主旨报告又有点评,有分组报告也有自由发言。尤其是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高度重视此次会议,并亲临大会致辞。本次会议收到论文共123篇,会前汇编成3册发给了与会代表。大会主旨报告10人,分组发言20人,点评6人,主持5人,自由发言30余人,交流讨论充分,涉及广泛,百花齐放,争鸣不已,体现了张謇研究的深入发展。 本次学术会议的论文,按专题大体可以分为10类: ①有关张謇精神研究的14篇,约占全部论文11.3%。 ②有关张謇政治思想研究的9篇,约占全部论文7.3%。 ③有关张謇实业研究含工业、农业、水利和垦牧的39篇,约占全部论文的31.7%。 ④有关张謇教育的10篇,约占全部论文的8.1%。 ⑤有关张謇文化艺术12篇,约占全部论文的9.7%。 ⑥有关张謇与社会事业等17篇,约占全部论文的13.8%。 ⑦张謇与他人比较研究9篇,约占全部论文的7.3%。 ⑧史料及史实考订的4篇,约占全部论文的3.2%。 ⑨有关张謇军事外交及国际经贸研究的9篇,约占全部论文的7.3%。 概括性说,这些文章或在选题,或在史料发掘,或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独创之处,体现了张謇研究近年来的新水平。它们或独辟蹊径,或推陈出新,或老题新作,或旧事新议,与前四届国际研讨会相比,确有新的发展。其中在张謇精神、张謇政治思想、张謇实业思想、张謇教育思想、张謇文化艺术、张謇社会事业以及张謇军事和国际经贸思想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就研究而言,其创新性体现在:①研究理论的创新,②研究领域的拓展,③研究方法的多样,④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等。这些都显示了张謇研究的新进展。 以下作三方面的分述: 一、张謇专题研究的新进展 张謇是中国近代伟大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诗人、书法家,是近代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本次会议的论文,涉及到:1.张謇精神与张謇研究,2.张謇政治思想,3.张謇与实业,4.张謇与教育,5.张謇与文化艺术,6.张謇与社会事业,7.会议主题“张謇与海门——早期现代化思想与实践”七大专题的研究。 (一)张謇精神与张謇研究 这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亮点,涉及文章共14篇: 1.论张謇精神品格的有10篇 这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特色,也是前四届张謇国际会议的薄弱之处。 (1)茅家琦明确阐述了张謇精神的核心:“重人道,尊人格”的道德准则;分析了张謇办厂“谋财利”与同时主持“地方自治”的两重身份;强调了其“绅商”本质特征。 张廷栖以“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来论张謇人文精神和彭安玉《张謇的儒商情怀》、李学智《张謇思想品格浅析》、马斌《张謇责任意识及其当代价值》、陈卫平《张謇价值观的多维度呈现》、左成懃《关于状元下海与社会责任感的思考》,都对张謇精神及当代价值作了分析。 其中,左成懃将张謇精神延伸到今天大生集团建设活动(如20世纪50年代支援新建企业,办新厂;70年代开展高速高产活动;90年代跻身行业百强),联系山西乔家大院和南通博物苑,呈殊途同归,但有所不同:目的不同,作用不同,发展观念不同,责任感不同。 (2)侯炳辉《论述张謇的“富区惠民工程”及其系统思想》,从哲学角度分析阐述了张謇辞官回家乡从事实业以实施其强国富民的核心理想,并将其富区惠民工程及系统概括为三大系统:A:实业——工业、农业、商业、交通;B:教育——国民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 C:社会事业——文化娱乐,公共设施,慈善事业。 2.张謇研究的有3篇 (1)张兰馨概述了张謇研究的三个阶段,即1910至1949 起步;1949至1978 曲折不活跃;1978至今空前繁荣和发展,当前研究范围广泛,但视角还比较单调,课题四面出击,就事论事等值得注意。 (2)章开沅提出“以张謇精神研究张謇”尤有意义,对概括提升整个张謇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即:学习张謇的人生观,做学问耐住寂寞,同时提出论史评人须公正,并有历史大视野,为此史学工作者应完善知识结构,尽可能多学科介入研究,努力开辟张謇研究新局面。 (二)张謇政治思想 共有9篇,其中6篇涉及政治思想,3篇涉及地方自治。这部分是以往国际研讨会的大陆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有了不少新论。 1.政治思想 谢俊美从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大视角出发,提出张謇是一位爱国创新的政治家,他追求光明进步,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文明,他欢迎政府的每一个进步,爱国是他创新精神的灵魂,也是他创新事业的动力。这与以往将张謇作为立宪派首领的认识有所推进。 张海林、谷永清的《论张謇政治转型时期的“新思维”》提出了张謇理性思辨和柔性理想,符合人文精神,对社会进步有作用。 2.地方自治 前几次国际研讨会,曾有学者对此作过阐述。此次会议有关地方自治的文章有3篇,即张朋圆的《推动地方自治与繁荣社会:张謇的两大成就》、田中比吕志的《地方精英的立宪构想与地方自治论——以张謇为中心》、张荣生的《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区域社会改良家——关于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考察》。其中,张荣生考察了张謇地方自治事业;田中比吕志强调地方精英的立宪构想与地方自治,强调在留意张謇世界观秩序意识的基础上追踪他的言论活动,并排列表格说明张謇作为乡绅的政治活动是在产业、社会福利、减税,请愿,组织社团之后,体系化成“教育”、“实业”、“慈善”三个领域,成为其“村落主义”核心,并定位成立宪主义基础;张朋圆认为,推动自治与繁荣社会是张謇的两大成就,并指出其在南通推动地方自治为中国民主政治塑造了一个典范,打下了基础;张謇主张渐进的改革,在安定中求进步,这二者都有长远的影响。 (三)张謇与实业 张謇与实业是研究张謇的重要部分,也是历次张謇国际研讨会经久不息的课题,本次这方面共有39篇论文,占了全部论文31.7%,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主题。它包括工业、农业、水利、垦牧、渔业经济等。 1.涉及最多的是工业,多达13篇。 陈吉余、程和琴提出“划时代的实业家”,系统解读了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工业实业家、农业实业家,辖103家企事业,涉及三大产业、几十个行业、上百种产品,是国内最大的民营企业,张謇是划时代的实业家:率先建立股份公司(大生和垦牧),开拓盐业近代化,开创中国垦牧第一滩,引种和扩种棉花,推进城镇化和社会文明的现代化,第一个创立较为完整、系统的资产阶级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朱宗震的《张謇企业定位的历史过渡性》指出了张謇办企业过程中“由儒而商”的中间性、过渡性。 庄安正的《对大生纱厂“帐略”中“花纱厘捐”与其他数据的解析——兼及纱厂应对厘金压力的策略》,以大量统计表格解析,颇有说服力。 顾纪瑞的《海门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档案解读》用功颇多。 朱荫贵在论文中指出,大生系统股份制企业给股东高额股息回报以换取股东对自己的支持,而当社会外在环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利润减少或没有利润时,这种经营方式就很难继续下去。 张顺周的《大生纱厂企业经营:成本管理视角——1895—1921年》、城山智子的《试论大生纱厂的筹资问题与近代中国金融结构》,以大量图表说明张謇股份制大生公司在19世纪末因股票市场流通有限,加上市场政策不发达,因此向银行筹措资金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0年后银行监视企业财务,派员控制企业,大生纱厂被改组并恢复了生产力。 金其桢则在此基础上指出,探究大生企业集团由盛转衰的缘由是:①产业链过度扩张和延伸;②“厚利股东”,忽视企业资本自我积累;③垄断市场,排斥阻止竞争,借助官力,市场竞争力薄弱;④拘守狭小地域,封闭式经营;⑤过多社会职责,超越自身承受能力企业办社会;⑥忽视企业领导团队建设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缺乏强有力的接班人;⑦科技进步与技术革新不多,大生股东将利润“分光吃尽”。但肯定其是黑暗中的伟大探索,史无前例,又不免其局限。 2.论述对张謇的工业遗产保护的,有曹云泉的《唐闸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对策》、陈康衡的《论张謇和南通近代工业遗产》2篇,这是有意义的。1972年,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工业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在俄罗斯的塔吉尔举行会议,通过《工业遗产的塔吉尔宪章》。中国大陆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起步晚,2006年国家文物局在无锡召开了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并发表《无锡宣言》,建议对鸦片战争以来的工业遗产保护。江苏有南京“1912”和“1862”,无锡、徐州、扬州、南通等地有大量工业遗产。作者列举了大生纱厂、唐闸、大铺堆栈、大达轮步公司等,并提出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唐闸工业遗存保护建议,对其进行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大生纱厂现已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近代第一城”,南通众多工业遗产是中国人自觉创造的杰出代表。 3.戴鞍钢的《上海与吴淞商埠筹建》一文,是在张謇实业研究领域具有钩沉性的研究。该文指出,张謇实业生涯中,曾主持筹建上海吴淞商埠,设想以港口建设带动区域经济,是有明显的与列强抗争的意义。从1900年大生纱厂股份公司到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在列强占据黄浦江沿线港区建了十六铺码头。张謇1921年受任上海吴淞商埠督办,提出《吴淞开埠计划概略》并提出“三步走”战略:①全面规划,精密测绘地形。将全埠道路河渠位置预为规定。②考证各国已建商埠,拟为分区建设制度。③分区实管,尽其力而精心谋划。由于社会环境和庞大经费难解决,加上军阀战争,中止了这一筹建工程,但其设想举措上承南通建设之实践,下启南京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4.陈争平的《张謇的国际经贸思想新论》在以往研究张謇对外开放思想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张謇除了主张对外开放和主张利用外贸发展实业等以外,特别强调“不可丧失主权”,穷力争取关税自主,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这在当时具有领先地位,对当今也有借鉴意义。 5.有关农业和水利、垦牧、渔业等论文有21篇。 (1)农业。 崔巍的《张謇与民国初年的中国农业改革》重点分析1913至1915年张謇任农商总长期间实施的修水利、测气象、改良物种、造林、保生态、引外资等措施,试图把传统中国农业纳入世界近代农业的举措,有意义。 从卫兵的《论张謇的农业现代思想》认为张謇农业现代思想包括机械化、技术化(良种,土性,病虫防治)、多种经营、农工商一体化(集资贷款兴农,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普及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会等),并以通海垦牧公司的体制体现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虽有特定时代烙印,但仍有积极意义。 羌建、王敦琴等的《张謇的农会观及其实践初探》,对此有新探索。该文将张謇建农会与孙中山建农会思想的时间作了比较,其中前者比后者迟了近二年。但张謇在实践上值得肯定,即1896年在上海建立农学会,印农报、农书,请农师、开学堂,储良种、制肥料及防虫药,制农具,办展会等,具有完整的系统的农会思想并具体实践,对近代农业发展有积极作用。 赵鹏的《张謇与棉作展览会》也具特色,该文叙述民国四年和六年两次棉作展览会沟通政、学、实业,作了可贵尝试。 (2)水利。 尹北直的《张謇导淮:中国近代水利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马陵合的《外债与导淮工程》、须景昌的《张謇与中国近代水利》、多柯·艾斯玛的《张謇借鉴荷兰经验治水垦荒》,有新意。 荷兰多柯·艾斯玛认为,张謇在1906年垦牧公司引进水利堤防建设的专家奈格来解决南通的水源保护和堤岸建设问题,曾召开了一个讨论会,邀请荷兰、瑞典、英、美等国家讨论方案,注意与中国与荷兰的共同之处,借鉴荷兰的治水经验,并邀请奈格之子特来克作为整个项目的负责人,成为中荷友谊的佳话。 (3)垦牧事业。 倪友春的《张謇近代滩涂垦牧思想与实践的解析》、黄志良等的《张謇是领军中国近代垦牧的模范》、殷定泉的《论通海垦牧公司兴衰探讨摭拾》、李守纯的《张謇农垦事业大丰盐垦公司的历史功绩》、王飞的《张謇兴垦过程中的文化拓荒及其意义》、陆玉芹的《废灶兴垦与苏北沿海农村的社会变迁——以草堰场大丰盐垦公司为中心的考察》都论述了张謇的垦牧事业。倪友春指出张謇治滩的成功,有人尊其为“近代中国农业之父”。李守纯描述了大丰盐垦公司的兴衰(1917—1945),指出大丰盐垦公司开垦成功,生活改善,集市商店多,学校10余所,后期亏损大,渐沦落,元气伤,1945年共产党土改后破产。黄志良的《张謇是领军中国近代垦牧的模范》指出,张謇是近代中国领军垦牧的模范,其盐垦开发时间之长,面积之大,筑堤之长,移民之众是空前的。 (四)张謇与教育 该领域是历次张謇国际研讨会都涉及的,是张謇一生的事业所系,影响很大,本次会议收到教育方面论文共10篇,其中值得注意的有新意的有: 1.对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注 (1)南通近代农业教育。 陈炅在论文中指出,南通农校起步于1906年即南通师范农科,1907年校舍落成,招生45人,1908年规划农场,1909年设蚕科,1910年在通海垦牧公司开办乙级初等农校,1911年设中等农校,1913年定名南通私立农业学校,1920年甲种农业学校升格为专门学校后称为农科大学,1923年开办大学本科,1930年改称南通学院,设立农艺、农化、畜牧等系科,正规培训班,共5批。 (2)水产教育。 上海海洋大学张謇与水产教育课题组的《张謇水产教育思想溯源》曾在2005年第9期《高等教育》发表过。此次修改后指出,“以农为本,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产学互惠,渔防两用”是张謇水产教育思想之源,对发展集约化水产和海洋发展战略有启示意义。 (3)职业教育。 论文有刘建明的《知行并进:张謇职教思想的价值向度》、袁岳的《互助涵养与职业人才培养》、马斌的《张謇、黄炎培、陶行知职教思想“活的灵魂”浅论》、王思明的《张謇与陶行知的师德教育思想比较及其现实意义》。 2.未成年教育 羌海军、羌金凤的《略论张謇与未成年教育》,指出其途径: A:学前教育——启蒙;B:小学教育——普及;C:中等教育——承上启下;D:师范教育——教育之本;E:特殊教育——创新。强调张謇对未成年教育重视品质,德、行、艺全面发展,注重体育,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用人才,科学设置课程。 3.书院教育研究 徐静玉在《书院与清末民初南通教育的转型》中所作的探讨,对研究近代南通教育有推动。 (五)张謇与文化艺术 共有12篇论文。 1.姜光斗的《张謇的文艺观》重点阐述张謇的文学理论观、艺术观和戏剧观,指出其强调切于实用,反映人情,并随时代山川而异“为时而作,文之为道;既讲义法,亦讲才学”,诗品决定于人品,有一定见解。戏剧方面,则有马海涛、王玉贵的《“欧剑梅花更近梅”——论张謇的戏曲改革思想》。陈金屏的《从士大夫的附庸风雅到实干家的经世致用——论张謇文化文艺思想和实践》指出了张謇从士大夫的附庸风雅到实干家的经世致用的转变,并在践行自身文化艺术思想的过程中,营构了近代南通的文化品位,提升了近代南通人的生活情操。 2.具体研究张謇才艺诗词、试帖诗和其作品的,有薛瑞、徐乃为等;梁玉泉研究张謇的诗歌,分析张詧在张謇精神世界中的角色;徐晋庭以张謇楹联为视角的分析,姚谦的《唐闸镇文化特色简论》等,都各具特色。 3.值得注意的是梁燕城的《百年文化创伤中的张謇——论张謇的努力及其突破》,指出张謇是一个带着沉痛忧患、崇高人格而躬行完成、在有限能力之下发挥无限影响的知识分子,他分担着时代的文化创伤,以有限之己力去医治创伤转化危机,为现代化的中国打下实业实学的基础,其个人远见卓识的眼界及精神对中国当今改革有极佳典范之作用,他打开了理想方向,直到中国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才真正开始实现。 4.陈蕴茜、齐旭的《近代城市空间重组中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江苏南通更俗剧场为中心的考察》指出,张謇在南通城空间重组过程中建设的更俗剧场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互动最为集中的空间,是张謇重组南通城镇空间的重要成果,提升了南通文化。通过剧场戏剧效果,提升了整体南通文化的民众素养。 (六)张謇与社会事业 论文共有17篇: 1.朱江的《张謇与南通基督医院的关系》指出张謇认同基督教爱人思想,曾会见李提摩太,支持南通办基督教医院,并邀请基督教医院人员 1920年参加南通学院的学位颁授典礼,从一个方面勾勒了张謇与基督教医院的关系,有一定价值。 2.凌振荣在《张謇博物馆思想特点》一文中指出,张謇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和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理论的奠基人;他在南通创建第一座博物馆;其特点是爱国性、教育性、综合性、长久性,闪烁时代的光辉。 3.马金华的《试论张謇的社会养老思想与实践》指出张謇的思想来源:儒家文化与近代西方慈善思想,养老包括养无靠老人,是慈善事业;办南通养老院实践,制定规则,筹资用自己60大寿和70大寿以及卖字的钱,是近代中国人兴办私立养老院的一个示范。 (七)本次会议的主题:张謇与海门——中国早期近代化 1.陆仰渊、徐元明《大生三厂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海门的近代化》一文指出,三厂是张氏二兄弟回报家乡的宿愿,技术进步有力促进海门近代化,包括改海门土布为棉布,改变海门农业生产格局,诞生了新的阶级力量,改变海门闭塞落后的交通状况,大大拓宽了海门人精神面貌和眼界。 马万明的《略论张謇对南通近代化的贡献》和李巨澜的《张謇与苏北现代化》分别从南通和苏北范围的现代化建设论述了张謇的贡献。 2.顾纪瑞的《海门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档案解读》一文通过对海门大生第三纺织公司直到解放初期资产负债、股东权益历年统计、原料储备产品销售的分析,指出第三纺织公司创造了大量财富,传承了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精简队伍、忘己奉公等可贵的精神,有着现实意义。 3.陈佐的《张謇与南通绣织家纺事业》、李元冲等的《论述张謇树立近代中国的“劳模”及其意义》,也都各有特色。 4.林刚的《历史长河的南通模式张謇研究再思考》切合会议主题。论文指出:第一,中国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国情道路,即在工农一体现代化中实现中国现代化;第二,大城市无法吸收大量农民和人口,环境资源不能支持工业与城市,国家无巨大财力提供给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第三,工农联动发展可能找到突破,这不但对海门同时也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有启示意义。 除了上述七个专题,还有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李尚全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张謇佛教观》、戴致君等的《张謇的廉政理念与实践》、袁蕴豪的《张謇与叠石家纺的历史之缘》、邹迎曦的《张謇与大丰》、冯剑辉、吴昊翔的《张謇与近代徽商》、程可石的《张謇东台轶事》、俞茂林等的《母地文化的养育与母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张謇成功人生原因初探》、廖大伟的《家庭、父子与男女:张謇的另一面》、姜平的《晚清南通城市化变革与张謇实业决策之关系》、斯坦·雷博的《迈向和谐与高效多产的公民化》、陆赛楠的《浅析甲午战败之后张謇职业转型的原因》等。 二、张謇研究领域的新拓展 这是本次会议的又一重要特点。 其中,谢世诚的《张謇与朝鲜》、王晓秋的《张謇1903年日本之行及其日本观》、郭士龙的《张謇八年抗日大事记》、黄培希的《大生实业武装始末》、华强、时刚的《张謇的军事思想略论》、张进的《壬午之役与张謇客幕》6篇论文显示了张謇研究领域的拓展。 1.张进的《壬午之役与张謇客幕》、华强、时刚的《张謇军事思想略论》,二文均有新意。《张謇军事思想略论》一文指出张謇军事思想与实践表现在:第一,军事思想有《朝鲜善后六策》、《治兵私议》(上下,新发现的史料,1894)、函文等;第二,军事实践,客幕吴长庆军营、等办理通州地方协防团。 谢世诚的《张謇与朝鲜》指出,张謇外交思想与活动留下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朝鲜善后六策》、条陈八条、请速申旧约、起用宿将、简调海军、别选奇兵、南洋海口严兵屯守防逸突、屯驻北洋、无恤小挫、无轻许和等值得注意。 2.李尚全的《现代化视阈下的张謇佛教观》分析了张謇借用庙产兴学的佛教经济观。1894年后清廷以此作为筹措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1898年后“庙产兴学”,1902、1904年《学堂章程》对此作了一定规定,成就了张謇的现代化教育事业。通州师范千佛寺旧址,成屋120间,并建议以南京的灵谷寺办南洋大学等,反映这一方面的情况。“一城三镇”模式把儒家精神与现代工商文明相结合并与佛教结盟。对狼山佛教改造。提倡僧人为社会;僧人知识化,是人间佛教的实践者,重修寺院,造像写经等。 此外,袁蕴豪的《论张謇与叠石家纺的历史之缘》、邹迎曦的《张謇与大丰》、程可石的《张謇东台轶事》、冯剑辉、吴昊翔的《张謇与近代徽商》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张謇研究的意义。 三、张謇研究的方法上的多样性 有如下论文:黄克武的《张謇与严复——清末改革派士人之异同》、蒋国宏的《黄炎培与张謇的彼此交往与思想异同》、王玉良的《张謇与张之洞的深厚交谊》、郭绪印的《评张謇与穆藕初“实业救国”理念与实践》、金东勋的《张謇与金泽荣对中韩两国近代化模式的思考》、刘学照的《略议张謇与孙中山》、高广丰的《龚自珍与张謇对海门新沙及其开垦者的不同认识》、崔荣华的《梁启超与张謇教育实践的不同特征及贡献》。 1.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学者专家在研究中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文化遗产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计量学等多种方法,体现了研究的多样性。而给人印象较深的是相当一批学者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多方面展开了张謇研究。这些成果中间至少有8篇印象较深,其中有侯炳辉的系统论和图表分析、庄安正的大生纱厂“花纱厘捐”表格解读。 2.大量的史料考订 都樾的《吁请修备储才折》有三个出处:张謇本人记载、奏稿本身、《郑孝胥日记》,作者作了详细考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胡继军的《张謇与许鼎霖交往的历史考察》,考订史实清楚。 3.特别是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 如:《张謇与严复》、《张謇与孙中山》、《张謇与金泽荣对中韩两国近代化模式的思考》、《评张謇与穆藕初“实业救国”理念与实践》、《黄炎培与张謇的彼此交往与思想异同》、《张謇与张之洞的深厚友谊》、《龚自珍与张謇对海门新沙及其开垦者的不同认识》和《梁启超与张謇教育实践的不同特征及贡献》等都是这一类成果,其中: (1)黄克武的《张謇与严复》一文指出:两人不同派别,年龄相当,无个人情谊。首次见面应在义和团事件之后,严复自天津避难上海时见面:1900年8月11日联络促东南互保;1905年两人共事复旦公校校董;1911年两次见面(中央教育会、南北议和),两人分别与金泽荣论交。结论是两人肯定传统立场一致,对西方自由民主看法也一致,但因为出身、派别原因未成为好友;严复以立言取胜,从西学出发,走向肯定传统智慧;张謇以事功见长,从传统立足,接引西方新知。颇有见地! (2)王玉良的《张謇与张之洞的深厚友谊》指出,张之洞慧眼识珠,慕名欲请张謇入幕,张謇“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但有书信往来,1894年中状元以后,弹劾李鸿章,张之洞大赞。A.同年,张謇回籍,张之洞让其办通州团练,张之洞提供其多次参与国事舞台;B.准予张謇开发海门滨海荒滩;C.礼聘主南京文正书院;D.是其实业救国的助力人;E.也是东南互保的合作者并保荐其经济特科人才;而张謇为张之洞代书拟政奏疏《条陈立国自强疏》、《为中俄交涉致枢府电》、《变法平议》、《江楚会奏三折》,大义之交相知相容,也促成了张謇成功。 (3)高广丰的《龚自珍与张謇对海门新沙及其开垦者的不同认识》一文指出龚自珍认为开垦归于陈朝玉,海门新沙是乐土一块;而张謇则认为陈朝玉只是一个典型,开垦是广大开垦者努力的结果。同时,龚自珍对海门的了解不如张謇,张謇出身是海门农民,生于斯长于斯。 (4)郭绪印的《评张謇与穆藕初实业救国的理念与实践》一文指出两人都是实业救国的名人,均重教育,农业现代化,地方建设等,两人的差异,在于历史背景不同,所受教育不同。 (5)金东勋的《张謇与金泽荣对中韩两国近代化的思考》一文指出:张謇实业教育立国,金泽荣受张影响且提出先进技术,只能靠自己,思路一致。 (6)刘学照的《张謇与孙中山》一文指出:两人倡共和,合力变革;实业救国,两种建国方略互补;悼词观照,两位伟人。 总之本次会议专题研究,多有创新;领域拓展,明显深入;方法多样,百花齐放。尤其在小组报告、点评和自由发言中,体现了多种观点的争鸣。 本次会议取得的成果是明显的,显示了张謇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当然,本次会议在学术研讨方面也有有待于进一步努力和完善之处:其一,会议代表的地域性似可更为广泛,诸如邀请俄罗斯和香港学者等;其二,个别学者对张謇研究的已有成果关注不多,有的论文论述内容重复,有的论文在论述和史料结合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三,对“张謇与海门”的研究似可以挖掘得更深。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謇对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尤其对南通这个“近代第一城”的建设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国内外学者不断的努力,可以说为进一步发展张謇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正如章开沅先生指出的,已经奠定了张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依据有四:第一,资料挖掘大有进展,可以持续发展;第二,老中青三代学者济济一堂,分布海内外,尤其是青年博士和社会各界的加入;第三,论著数量和质量提高;第四,国际学界的广泛重视等。 对如何进一步深入张謇研究,我以为章开沅先生在本次大会的报告中所说几个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应以历史大视野拓展张謇研究的新领域。对张謇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需要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以及市政、交通包括宗教等领域拓展,需要多学科介入,要多国学者共同合作,更上新台阶。 二、学者要耐得住寂寞,发扬张謇坚毅精神,不浮不躁,努力做好张謇研究的史料整理发掘和考订,尤其是史料、史论和史实的考订,使之与太平天国史料、孙中山以及辛亥革命史料勾连,并期待更多史料和史实考订成果出现,也期待新版《张謇全集》早日出版。 三、加强张謇研究的创新,建立张謇研究电子网站和张謇研究的资料库,加强与国内同行和海外新同行的交流,并注意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人口学以及其他学科的新成果,推进张謇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建立“张謇学”作好基础性工作。 我们深信,在中外学者共同努力下,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成为张謇研究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我们相信,只要中外学者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一定会把张謇研究推向更高更深的阶段。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