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张謇研究会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151.张謇成就伟业对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启示/赵云生

136
作者:赵云生来源:海门市张謇研究会网址:http://zhangjianyanjiu.org

张謇成就伟业

对当代大学生“村官”的启示

赵云生

一百多年前,一位清王朝的六品翰林院修撰,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选择:辞官办纱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士大夫从商的先河。他就是海门先贤、清末状元张謇。

张謇青年时代曾致力于功名,通过科举考场26年漫长而艰难的拼搏,终于摘取了当时读书人的最高桂冠——状元。按照“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传统,一条为官之路已经铺在面前。然而面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民不聊生的现状,张謇毅然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以“我踏金鳌海上来”的豪迈气概,历经坎坷,在南通进行了长达30多年,全方位、系统性的早期现代化实践,最终成就了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涉及工业、农业、交通以及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广大事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使偏处江北一隅、闭塞落后的南通小城,演变成初具近代规模的新型城市,号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被《密勒氏评论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驻远东记者T.F.密勒1917年6月在上海创刊的英文周报)称为“地球上的人间天堂”。

张謇原本只是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让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创业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或自主创业,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的优秀青年才俊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苦干几年后,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否能像张謇那样,也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笔者以为,如果大学生“村官”能从张謇的思想和实践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启示,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努力学习和弘扬发展张謇精神,那么在超过张謇当年险恶环境以万倍计的良好条件下,一定能够谱写出超越张謇的伟大篇章来。

一、“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是成就伟业的思想基础

张謇对作出“弃官经商”这一重大人生抉择的动机说得很清楚,他说:“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謇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所决,遂无反顾。”〔1〕关于为何创办纱厂,他说:“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寸心不死,稍有知觉,不忍并蹈于沦胥。”〔2〕可见张謇“弃官办厂”的重要原因不是为个人积累资本,而是为“强国拯民”,这是他人生的最高追求。张謇在与友人交谈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换言之,没有饭吃的人,要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分。”〔3〕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大生纱厂获得赢利以后,他将个人从企业所得报酬的极大部分返还于社会,用于家乡兴办教育、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当地社会经济条件服务。张謇在一次演说中谈及慈善事业时说:“以有用之金钱,与其消耗于无谓之酬酢,何如移其款而办公共之事业。……夫养老,慈善事也,迷信者谓积阴功,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不过自己安乐,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总觉心安一点。”〔4〕他还将亲朋好友祝贺他六十、七十整寿的宴客费及馈金全部捐献出来,建立了两座都能容纳一百多人的养老院。

正是因为张謇怀有“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他的事业才愈做愈大。

大学生“村官”从走出校门到走向社会,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实现由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或自主创业者身份的转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大学生到村任职,可以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把它作为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实现抱负的难得机遇;一种是为了临时就业,或者是拿“村官”作为跳板,把到农村工作当做一种权宜之计。两种取向必然导致两种不同结果:越是真心诚意,越能得到锻炼;越是敷衍了事,越会一事无成。因此,大学生“村官”要发扬张謇的“强国拯民”的奉献精神,树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进步、与农村同发展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当前,农村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大学生“村官”要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要秉承张謇“以民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和富民为先的发展观。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善待百姓,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为基层和群众提供热情、优质、高效的服务,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要把自己的远大抱负与到农村一线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是成就伟业的必备素质

张謇辞官开始筹办大生纱厂,一开始就遭到当头一击:启动资金无着落。原先承诺出资的江宁布政使桂嵩庆及盛宣怀等人大都反悔,纱厂建设几度濒于停废。在这种危难情况下,张謇仍坚定意志,多方奔走,上下求告,“白天谈论写信,筹画得手口不停,夜间又苦心焦思,翻来覆去,寝不安枕”〔 5〕。经费窘迫至极点时,张謇竟然靠在上海街头卖字筹措回乡旅费。在荒废海滩围垦植棉时,多次遭遇狂风大潮,特别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初三,飓风大作,潮乘风势,高达丈余,跨堤而入,连续五天五夜,堤溃决十分之七,垦区房屋多被冲塌,新围垦田被淹没,公司遭受惨重损失,几乎前功尽弃。面对百年不遇的大灾,公司员工心灰意冷,张謇却异常坚定,勉励同人:“毋馁,以办事人之心血,土夫之肩皮,与海潮相搏战。……毋躁,须十年规模乃粗定,更五年规模备,更五年功效成。”〔 6〕

张謇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上,真是历尽千辛万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说:“天下无不可成之事。事之艰难颠沛,对于个人,乃为磨练;对于事业,则为促进。”〔7〕正是这种精神、品质、胸襟和气魄,鼓舞着张謇在艰难中奋进,在颠沛中磨砺,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由于多年大学校园生活的经历,部分大学毕业生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因而在选择当“村官”后,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一时难以适应。加之以前没有或较少接触过农村,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又由于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非农专业较多,那些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一时感到束手无策。……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后面临的这许许多多困难和问题,是对他们的挑战和考验,但这些困难和问题与当年张謇创业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勇敢面对,还是消极回避,是检验大学生“村官”心理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对此,大学生“村官”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要发扬张謇百折不挠的坚韧毅力,勇于面对挑战、面对挫折,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去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大学毕业生在农村自主创业,不要期望一帆风顺,遭遇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必须注意锤炼自己抗御挫折的能力。要冷静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从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努力使挫折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前奏和序曲。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锻炼。这样的锻炼过程,有利于增强一个人适应环境、破解难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就要化挑战为动力,珍惜机遇迎难而上,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意志,提升素质。

三、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是成就伟业的可靠保证

张謇说:“我之国不有土地乎,有土地则曷不改良农业而蕃其生产?我之人民不各有耳目手足乎,各有耳目手足则曷不奋兴工作而给于商市?顾所谓农工商者,犹普通之言,而非所谓的也。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集,犹非计也。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8〕这就是著名的 “棉铁主义” 理论。在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张謇实实在在地找准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突破口。他根据通州的州情,中国的国情和历年海关进口洋纱、洋布的数量及国内棉花生产、棉纺织工业发展状况,决定把创办纱厂作为辞官后从事实业的首选目标。这是他务实作风的具体体现。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謇精心筹划的南通大生纱厂终于投产出纱。该厂的建成,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随着业务的发展,原棉供不应求。面对现实,张謇认为,“因念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必须“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 9〕。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办通海团练时,发现通州与海门之交的黄海岸边一望无际的海滩,荒废无人垦治,成为“国之弃土”。于是他决定在那片荒废的海滩上从事垦荒植棉。这是他务实作风的又一体现。

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十七年(1901),张謇冒着无路走、无房息、无淡水可喝的艰辛,四次亲至吕四海边,跑遍大片荒滩进行考察。近者步行,远者人力独轮小车代步。来到通海勘察荒地水情时,就乘上农民的牛车,一路观察,一路询问、请教。当时筑海堤的堤线,就是张謇独自在海边巡视时幸遇当地老汉秦凤桥指点而找到的。张謇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能不使后人肃然起敬。张謇在处理海滩地权纠纷中表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令人感动。张謇对当时海滩地权的复杂性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是则此一片荒滩,似多无主,可以任我开垦。然按地求之,有官、有营、有民、有灶,又有坍户、酬户、批户;官又有为民买含糊之地,营又有苏狼纠葛之地,民有违章占买灶业之地,灶有照案未分补给之地,甚至民业错介于兵田之内,海民报地于通界之中。几无一寸无主,亦无一丝不纷,非本地人无由知其披却导窾之处。”〔10〕张謇面对如此棘手的地权纠纷,通过实地调查,因地因户制宜,逐家逐户处理落实,整整花去八年时间才把这些土地的产权逐个清理收买完毕。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这样评价张謇:“他在没有思考清楚以前决不采取行动,但一经采取行动就决心进行到底。他起步虽然稍嫌迟缓,但每一步都踏在实处,并且有足够的后劲,因此往往得以后来居上。”

务实作风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反映,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每提出一项措施,都必须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后,第一要务就是要发扬张謇的务实作风,脚踏实地进行调查研究,熟悉当地风土人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以正确指导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要重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品和优势项目,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走科技型、规模型、产业型发展之路。

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像张謇那样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拒细小,是成就大事的重要基石。再大的事情,也都是由一个个小的侧面和细节组成,不肯认真从每个细节做起,不愿意抓好每一件小事,大事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假如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做大事的,对小事不屑一顾,那整个社会就会越来越浮躁。大学生“村官”刚刚步入“官”路,只有以认真的态度做好自己岗位中的每一件小事,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个细节,才能为日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切不可像某些“老官”们那样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来为自己沽名钓誉。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是成就伟业的不竭动力

张謇眼观世界风云,立足国情州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了大量具有开创性的壮举。他一生最成功之处,就是创办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大生实业集团。张謇在兴办大生企业的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主张和奉行对外开放的思想、不断进取拓展的思想、突出社会责任的思想等等,处处体现出他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意识〔11〕

张謇一生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指挥开发了我国第一大沿海滩涂,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他率先实行地方自治,建起了第一个“新新世界”的新农村样板。他前无古人地揭开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模式的序幕,为中国农业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而他在出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1913年至1915年)期间,对中国传统农业进行的开创性改革中,注重多种经营全面协调发展、坚持把机械化应用于大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运作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等举措,则闪耀着农业现代化的光辉。

除此之外,张謇还开创了其他许多堪称“全国第一”的伟大事业。诸如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囊括了师范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个领域,成功构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体系。从1906年至1922年的16年间,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有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济良所、棲流所、贫民工厂等等,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实属史无前例。

现代著名大文豪胡适说得好:张謇“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

开拓创新是我们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和保证。离开了开拓创新,离开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去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只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衰败。大学生“村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同样需要传承和发扬张謇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要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冲破因循守旧、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增强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永远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业推向新的水平。

张謇说过: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眼光;而办一国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张謇这种“登高望远,胸怀全局”的战略眼光,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确定自己创新目标。笔者认为,作为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现阶段可以在提高农村务农人员素质、整治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网上销售(进而利用传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数字农业)等方面多做些文章,争取有所创新突破。

我们相信,文化高、思路清、眼界宽、有抱负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充分挖掘和深度提炼张謇“弃官经商”的精神实质,把博大精深的张謇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中,自觉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动力,一定能用自己所创建的事业来印证一条伟人的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5][6][7][9][10]曹从坡等:《张謇全集》第3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4]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书店,1991年。

[3]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

[8]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之感言》,《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83年。

[11]施景鈐:《论张謇的爱国精神与创新实践》,《张謇研究》2007年第2期。

(作者单位:海门市张謇研究会。本文刊《张謇研究》2012年第2期)

编辑 曹卫菊